
南国智库·市县观察
琼中绿橙36载·探路记③| 他们为琼中绿橙发展开“药方”
编者按:金秋十月,是琼中绿橙的丰收季。36年前,一株外来橙的幼苗在此扎根,从此,山海与橙香相依,岁月与甘甜同酿。2025年,海南省融媒体中心特别策划《琼中绿橙36载·探路记》,以“探路”为名,循着果香再次出发,看枝头青绿如何酿成舌尖金黄,听果农笑语背后的风雨沧桑,问市场浪潮里的机遇与隐忧。同时,邀请农技专家、乡村振兴学者、市场营销专家等,为琼中绿橙“把脉开方”,助力产业走得更稳更远。
南海网、新海南客户端 记者 任桐
36年,是岁月的沉淀。一株“外来橙”苗在琼中扎根,如今已成为带动一方经济的“金果子”。
36年,也是一场时光的考验。品牌是否立得住?市场是否打得开?风云变幻的市场之下,能否“突围”?

大大圆圆的琼中绿橙挂在树梢。记者 任桐 摄
当我们站在36年后的今天,琼中绿橙也正站在转型升级的“十字路口”,它该如何突破瓶颈、走得更稳更远?记者采访了绿橙种植农技专家、琼中农业农村局、产业经济学者等,从“技术、管理、品牌”等方面开出“药方”,三箭齐发,让这抹“青绿”持续酿成“金黄”,在更广阔的舞台香飘四季。
以技术稳品质 好果子不愁销
“要走得更远,必须把好技术源头。”琼中绿橙协会副会长任兴忠是被称为“琼中绿橙第一人”戴宏国的徒弟,跟着师傅干了10余年,掌握了种植技术后,他于2007年承包果园开始单干,如今已经种植400余亩绿橙。
10月下旬的一个雨天,走进任兴忠的果园,看到树冠大而繁茂,一个个鲜绿色的橙子挂在枝头,圆滚滚的样子甚是可爱。他介绍:“今年预计产量40万斤左右,因为抽梢晚了,不然产量能达到60万斤。”

琼中有橙福绿橙种植基地。记者任桐 摄
拥有30年绿橙种植经验的任兴忠,也是琼中多家绿橙果园的技术顾问,他说:“绿橙要种好,需要花费很多心思。种植面积稳定的基础上,管好果子的品质才是重要的。如何通过日常管护,把树冠做更大,挂果更多,好果更多。做好技术了,销售就不是问题,也就是‘拳头’硬了,琼中绿橙的知名度自然就出来了。”
琼中农技中心主任陈李叶同样表示:“技术是基础,是琼中绿橙走得更远的强有力的保障。要建立标准化种苗体系,目前琼中已在黎母山镇翔尔绿橙种植基地建设了绿橙种苗基地,从源头把控苗木纯度。”
同时,他也提到,要建设智慧绿橙果园,琼中目前已在全县4个试点建设了智慧果园,通过传感器实时监测土壤缺素、病虫害预警,实现水肥一体化、无人机巡检。智慧果园需由专人负责,根据天气、树势、土壤微量元素变化等,及时做出调控,科学管理将有效减少病虫害对绿橙的影响,助力琼中绿橙长势更好。
探索“琼中绿橙+” 延伸产业链条
想让琼中绿橙品牌走得更远,让品牌知名度进一步扩大,作为政府部门,有什么样的规划?
对此,琼中农业农村局局长赵建光表示:“作为政府部门,要加强琼中绿橙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在种植方面,积极与国内外高校和科研院所沟通交流,邀请柑橘产业体系专家‘走进来’,也派出专业技术人员‘走出去’;在管控方面,琼中绿橙销售期间,由县农业农村局牵头,联合县市场监督管理局、县综合行政执法局等单位做好琼中绿橙品牌保护工作。同时,成立琼中绿橙品控指导小组,分别前往各加工厂抽查监督品控工作。”

琼中绿橙各种植企业品牌包装箱。有橙福供图
他还透露,在营销方面,琼中绿橙的清甜芬芳,早已随一届届盛会深入人心。琼中农业农村局多年来持续深耕“绿橙节”品牌,今年也将步履不停,举行“琼中黎族苗族自治县2025年琼中绿橙旅游季活动”,包括启动仪式,并进行线上短视频、直播、云摄影等宣传。同时,今年还将结合琼中黎苗文化、地方景观等,设计绿橙旅游季主题玩偶、钥匙扣、冰箱贴等文创产品。
赵建光说,一直以来,琼中绿橙产业融合也取得一定进展。如在第二产业融合方面,海南沁味康生态农业发展有限公司收购小果和不符合标准的果子,用来加工成绿橙酒、绿橙醋销售,在解决果农销售问题的同时,也通过其他形式宣传了琼中绿橙品牌。在第三产业融合方面,县农业农村局联合县文旅局发布“雨林文化+黎苗医药+农事采摘”“红色文化+黎苗文化+农事采摘”、环热自驾游等多条旅游线路,体验琼中绿橙采摘。
深化品牌运营 让“好果子”变“金名片”
北京师范大学政府管理研究院副院长、产业经济研究中心主任宋向清表示,要深化琼中绿橙的品牌运营,拓宽市场边界。首先要聚焦粤港澳大湾区核心市场,深化与当地大型零售商、电商平台的合作,在深圳等核心城市设立品牌形象店,精准对接高品质消费需求。同时,要创新品牌传播场景,比如:在线上通过短视频、直播等形式展示种植环境与采摘过程,入驻主流电商平台;线下推出“绿橙+雨林”“绿橙+红色文化”的采摘旅游路线,丰富消费体验。

官方版“琼中绿橙”包装箱。琼中农业农村局供图
“产量为王的时代已经过去,品质、特色、场景才是新赛道。”宋向清建议,要升级琼中绿橙的品牌价值认知,从“产量为王”转向“品质为王、特色为王”,突出琼中绿橙“果皮翠绿、果肉金黄、口口爆汁”的独特品质,强化“高端生态水果”的品牌定位。
他还呼吁,琼中绿橙要不断延伸产业链条,提升综合效益。发展精深加工产业,引进加工企业,开发绿橙汁、果酒、果脯等衍生产品,将琼中绿橙的次果、落果转化为高附加值商品,破解鲜果上市集中、损耗率高的难题。
此外,在政府引导下,扩大“绿橙贷”覆盖范围,为种植户、加工企业提供低息、长期的资金支持。还要持续投入资金建设标准化示范基地,倒逼产业整体升级,推动加工、物流等配套产业集聚发展。
记者手记
南海网、新海南客户端 记者 任桐
回望琼中36年的绿橙产业路,既看到累累硕果,也看到枝头下的隐忧:土壤退化、柑橘黄龙病威胁、产业链短、品牌溢价不足……任何一环“掉链子”,都可能让“绿橙”不再“常青”。针对问题,农技专家、政府、产业经济学者开出的“药方”——以技术稳品质、以管理降风险、以品牌拓市场,能否“药到病除”,关键在落实。
接下来,琼中需要把“论文”写在大地上,把培训办到果园里,把直播间开到橙树下,把加工厂建在产地里,让每一颗橙子都有“身份证”,让每一分钱投入都能变收益。
36岁,对一棵树来说,正值壮年;对一个产业来说,仍是少年。只要保持耐心、恒心和创新的锐气,相信琼中绿橙必将从“养在深闺”走向更广阔的世界,让这片“青绿”持续酿成全民共享的“金黄”。
系列报道>>>
琼中绿橙为何能稳占“C位”丨琼中绿橙36载·探路记①
南海网、新海南客户端记者 任桐
一抹绿色挂枝头,一片橙香满山城。
每年一到10月中旬,琼中绿橙便迎来属于自己的丰收季。山坡上的果园里,沉甸甸的果实压弯枝头,绿皮红心映着晨露,在阳光下泛着柔光。村民们背着竹篓穿梭其间,采摘、装筐、装车,一车车橙子顺着盘山公路驶向市场,空气里满是清甜的果香,这是琼中秋天最鲜活的味道。

海南有橙福绿橙种植基地。记者 任桐 摄
它本是“外来户”,1989年扎根海南琼中,因特殊的地理位置和气候条件,孕育出独一无二的绿橙。它“皮绿肉红”,糖酸比例恰好,橙香味十足,备受市场青睐。
36载岁月变迁,琼中绿橙从岌岌无名到成为中国国家地理标志产品,从身价每斤几毛钱涨到十几元仍供不应求,从几十亩种植到全县超2万亩种植,产量上万吨,产值超亿元,一步一步发展到稳站琼中农业产业的“C位”。
这棵由琼中山水养育出的“独特”橙,究竟是如何做到的?【详细】
琼中绿橙遭遇“成长困境”?丨琼中绿橙36载·探路记②
南海网、新海南客户端 记者 任桐
琼中绿橙好吃,哪里能买到?
我买到的绿皮的橙就是琼中绿橙吗?
线上好多卖绿橙的,都说是琼中产的,真的吗?
……

10月下旬,采购商到种植基地收橙。记者任桐摄
琼中绿橙,这个在海南岛上扎根36年的特色农产品,曾被誉为“海南橙王”,是无数海南人记忆中最难忘的味道。然而,记者在走访中发现,琼中绿橙发展的道路上也存在一些问题,比如小种植户转产,琼中绿橙种植面积减少;成本居高不下,售价难降;“琼中绿橙”四个字形不成统一面孔,各种品牌箱五花八门等。
36载产业发展路漫漫,琼中绿橙或许正在遭遇“成长困境”;未来琼中绿橙的路依旧很长,正视问题、寻求解决办法,才能更好地发展。【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