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南省农业农村厅 助农商城
您当前位置:首页> 新闻 >  乡村建设

村游海南 | 这是一个别样的“双向奔赴”!游客追着打卡 村民守着幸福

   来源:南海网、新海南客户端   时间:2025-10-30 10:00:34

编者按:

山海相映的海南乡村,是自然与人文交织的秘境。星罗棋布的村落藏纳着海岛最鲜活的故事,每一处村落都是解锁琼岛风情的独特密码。南海网、新海南客户端推出《村游海南》系列策划,每期解锁一个主题,跟随我们,踏上一程见天地、品乡韵的治愈之旅,发现海南乡村的N种打开方式。

还记得以前大家聊起海南的乡村

总觉得都是些藏在椰林深处

路不好找的“小地方”

“偏远”“朴素”几乎是默认标签

可现在再去看

完全是另一番光景!

那些曾经不起眼的村落

早把“土味”印象抛得远远的

南海网客户端、新海南客户端拍客专栏摄影师 周华业 摄

村口的椰树成了拍照背景板,老房子改造成文艺咖啡馆,就连田间小路都成了游客打卡的“出片点”,节假日想找个停车位都得靠抢……

这波蜕变不光让游客玩得爽,村民才是最大赢家!家门口就能摆摊卖特产,自家房子改民宿赚得比外出打工还多,傍晚在椰林边散步、跳广场舞,在家门口就可以守着自己稳当当的幸福。

走进海口898艺术村,仿佛踏入一座露天美术馆。曾经斑驳的墙面,如今被一幅幅色彩明艳的涂鸦填满。

村里的海南旧瓦房在保留原有风貌的基础上,经过艺术家的巧手,焕发出新的生机。

南海网客户端、新海南客户端拍客专栏摄影师 周华业 摄

南海网客户端、新海南客户端拍客专栏摄影师 周华业 摄

每到周末,游客慕名而来,打卡拍照、体验非遗、品尝农家菜,热闹的氛围让村庄充满活力,村民在家门口就能摆摊增收,曾经冷清的村落,如今成了“年轻人愿意回、游客喜欢来”的幸福港湾。

游客在898艺术村里的陶艺美学馆体验陶艺制作。记者 王聘钊 摄

目前,村庄已吸引各类美术馆、文创展厅、音乐工作室、陶艺工作室、标本工作室等约70个机构和工作室入驻,艺术呈现形式更加丰富。

干净整洁的沿海漫步道、中英文标识的路牌、百年古榕树、寓意好运的蚝壳墙……漫步曲口村,一幅宜居宜业和美乡村新图景徐徐展开。

如今的海口曲口村,多个文艺打卡点吸引了市民游客的脚步。海口日报记者 杨鹤 摄

“过去,我们想都不敢想村子能变成今天这般模样。”曲口村民小组组长梁定勇说。如今村口的老旧房屋被刷上清新的马卡龙色,墙面上的渔村故事彩绘,诉说着曲口的百年渔耕历史。

而让曲口村真正“出圈”的,除了高颜值的村容,还有那一口鲜掉眉毛的生蚝。作为海南有名的“生蚝之乡”,曲口村把“生蚝产业”与“美丽乡村”紧紧绑定。

南海网客户端专栏摄影师 王德广 摄

游客来到这里,既能亲手捕捞生蚝、品尝刚出炉的蒜蓉烤生蚝,还能沿着栈道观鸟、看潮起潮落。曾经靠天吃饭的渔民,如今有的开起了海鲜餐馆,有的当起了渔耕体验向导,收入翻了好几番。

如今古老的曲口渡口,正蝶变为一张旅游的“新名片”。

漫步留客村,脚下是古朴驿道,抬头是宝瓶栏杆。

在这里,人们不仅可以观赏富有侨乡特色的旧居宅第,还可以漫步万泉河边,品读古渡历史,领略恬淡闲适、令人向往的田园栖居。

留客村蔡家宅。

在美丽乡村建设中,留客村没有盲目追求“现代化”,而是坚持“修旧如旧”,悉心修缮古宅、古驿道、古渡口,让侨乡文化得以完整保留。

同时,村里引入专业团队,将闲置古宅改造成高端民宿,推出“侨乡文化研学”“万泉河漂流”等特色体验项目。

村民们通过经营民宿、销售侨乡手信实现增收,古老的侨村在守护乡愁中,变成了人人向往的幸福家园。

沿着海南环岛旅游公路万宁段前行,龙滚镇福塘村的田园风光令人沉醉。

这个曾以槟榔、凤梨种植为主的村庄,如今靠着“多点开花”的产业布局,让村民的腰包鼓了起来,小洋楼成了村里的“标配”。

“单一作物抗风险能力差,得让土地‘生’出更多收益。”村支书曹盛福道出了产业升级的秘诀。福塘村创新采用“公司+村委会+农户”模式,在槟榔林下套种106亩斑兰叶,每年为农户增收800元,村集体多赚11.8万元;闲置屋顶和空地建起分布式光伏设施,年增集体收入12万元。

此外,随着环岛旅游公路通车,福塘村的区位优势愈发凸显。村里引入企业打造燕居坊哈雷运动俱乐部,配套自助餐、茶艺等服务,每天能接待200 名游客。

这个藏在霸王岭脚下的黎族村落,最初因“黎族原始制陶技艺”走进大众视野。村民们用泥土手工捏制陶器,古朴的造型、独特的纹路,经游客拍摄传播后,保突村成了“非遗网红村”。

但他们没有止步于“打卡经济”,而是围绕黎陶非遗做足文章:

建起黎陶体验工坊,让游客亲手参与揉泥、拉坯、烧制;

制陶馆工作人员将制陶作品进行分类。海南日报记者 陈元才 摄

推出“黎陶+民宿”套餐,游客可以住黎族特色船型屋,白天制陶、晚上听黎族老人讲古;

还开发黎陶文创产品,把钥匙扣、茶具、装饰画等融入黎陶元素,让“非遗”变成能带走的伴手礼。

“以前游客来拍个照就走,现在能住上两三天,人均消费翻了三倍。”保突村村民符阿婆笑着说,她在体验工坊教游客制陶,每月能多赚2000多元,“不仅家里收入高了,村里也越来越热闹,日子比以前有奔头多了。”

走进干净、整洁的排溪村,一栋栋洋房掩映在繁茂的花果林木之中,徜徉其间,让人真正感受到和美乡村的温馨和甜蜜。

与乡村宁静生活形成对比的,是养殖池里那一条条欢快游动的东星斑。近年来,村里还引进外地企业,淘汰粗放养殖模式,工厂化养殖既保护了环境,又让村民学到了先进技术,排溪村村民的日子越过越红火。

不仅如此,村里计划改造椰林渔舍酒店和民宿,打造近海游憩地、休闲驿站,让“养鱼人”同时吃上“旅游饭”。

从898艺术村的“艺术赋能”

到曲口村的“鲜味经济”

……

这些村庄用各自的探索证明

美丽乡村既要颜值吸睛更要产业暖心

让村民在家门口就能收获稳稳的幸福

监制:陈荟蔓

文字:章慧

内容综合自南海网、海南日报、万宁融媒体中心、昌江融媒体中心、万宁发布厅、海口日报、琼海市融媒体中心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