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南日报全媒体记者 王迎春
取自山林间柔韧的天然藤条,巧手翻飞间,一条条藤便“长”成形态各异的筐篓、篮具、器皿,仿佛被赋予了生命;巧思绕指柔,图腾花纹、山水草木被细细编进藤器的经纬之间,甚至与粗朴的黎陶相遇重塑,碰撞出既古且新的韵味。
在保亭黎族苗族自治县南林乡,一群“守艺人”正以双手传承并创新着一项珍贵的非遗技艺——“黎族藤竹编织技艺”。如今的黎族藤编,早已不再只是黎族百姓的日常生活用具,而是蜕变成融合审美与文化的现代艺术品。南林藤编之美,凝聚着黎族人民世代相传的智慧与创造力,不断迸发的灵感,唤醒了这门古老技艺的新生。

高卫连、高会娟姐妹俩围坐在山林间,巧手翻飞编制藤器。山野 摄
世代传承匠心 山林藤条织就生活底色
在南林乡新村的一方农家小院里,仿佛踏入一个藤编艺术的秘境,墙角静置着染藤用的原生态草木染料,架子上则摆满了样式别致、纹样灵秀的藤编作品,墙上悬挂的藤帽、腰篓、花篮等错落有致,数十件作品琳琅满目,宛若一座微型的民艺展览馆。
在这里,高卫连常与姐妹们围坐,零散的藤条在指尖穿梭,逐渐“生长”为充满巧思的作品。那双布满老茧与划痕的手——砍藤时被刺扎破的口子,削藤时被刀锋磨出的厚茧,都记录着她三十多年与藤交织的岁月。
在高卫连的童年记忆中,藤编制品对于黎族人来说是世代相传、不可或缺的生活必需品:捕鱼时的鱼篓、上山采摘的腰篓、家中点缀的装饰……它们编织着日常,也编织着族群的记忆。
高卫连的外公和父亲都擅长藤编,年少的她在耳濡目染中生出浓厚兴趣,可外公认为藤编要上山砍藤、用刀削藤,一不小心就会弄伤手,应该是男子做的事情。“我相信,我也能编出我想要的东西。”骨子里那股不服输的劲头让高卫连较上了劲。
放牛时,她常观察村里老人编织的手法,待他们起身赶牛,她便与妹妹偷偷拿起半成品尝试模仿。一次学校大扫除,三姐妹只有两套工具,她干脆自己用藤编出了一只簸箕。外公见到成品后惊喜不已,终于点头将技艺传授于她。
堂妹高会娟也在童年时迷上了藤编,白天追着大人问东问西,晚上做梦也都是藤条在眼前绕来绕去。“梦里全是怎么把藤条编得更紧,怎么让花样更好看。”高会娟回忆,“那时候几乎每家老人都会编,需要什么就编什么。我总好奇,几根藤条怎么就变出这么多东西?”
小学毕业时,高会娟已经把家中长辈的手艺学了个遍。她编的藤制品不仅在学校的手工作业当中大放异彩,更让她骄傲的是,每逢赶集,外婆都挑着她的作品去卖,满满一担子总能卖光,换来的钱刚好够交学费。
黎族藤编看似简单质朴,背后门道却不少,工序可以概括为采集原料、处理原料和编织器物三个阶段。
常用的红藤与白藤皆生于深山密林,绕树而上——红藤刚韧,适宜编织大件器物;白藤纤细柔软,多用于精巧小件。上山的采藤之路陡峭易滑,捧回藤条并非易事,但儿时的黎族姐妹却因为热爱,甘吃这份苦。
处理藤材的过程也十分磨性子。从山上砍回的藤条要先削去节疤,用水煮过防虫,晒干后还要剖开、劈细,再用特制工具拉得粗细均匀备用,才可以进行编织创作。南林藤编坚持传统手工蒸煮、晾晒工艺,确保藤条的耐用性。
编织成器时一般不使用模具,大件的器具通常先织好框架再进行编织。高卫连介绍,藤编的技法多样,包括平编、交叉编、挑压编等,每种技法都能创造出独特的纹理和图案,使藤编制品既具有实用性,又具有观赏性。
完成编织后,作品还需打磨抛光,最后刷上植物油,使其光泽耐久、防水防虫。一件精心制作的藤器可使用数十年甚至上百年,陪伴一代又一代黎族人度过岁月长河。

藤编小葫芦挂件以其精巧的外表备受市场欢迎。山野 摄
守正创新跨界 共编一张“守艺”传承之网
随着时代变迁,塑料制品悄然取代了村寨中那些浸润手温的藤器,越来越多的年轻人选择外出务工,黎族世代相传的藤编技艺,一度面临“断档”之危。
“能重新拾起这门手艺,离不开县里和乡里的重视。”高卫连说。
南林藤编技艺源远流长,这门代代相传的黎族手艺和生活智慧,早已融入傍山而居的南林百姓的日常。为了保护这一“活化石”,2010年起,南林乡在寻找非遗的过程中,逐渐重视非遗的传承和保护,将藤编技艺的传承纳入重点扶持项目,通过组织培训、举办竞赛等具体举措,有力推动了技艺的活态传承。
这一契机,也让在外务工的高卫连看到了希望,2017年,她毅然返乡,决心要把这份老祖宗的手艺传承下去。
为重拾这门濒临失传的技艺,高卫连选择从身边人开始。农闲时的树荫下,她搬来板凳,取出准备好的藤材,手把手地教姐妹们如何起底、绕条、收边。
“起初大家积极性并不高,直到看见我做出来的小篮子、小筐子实在可爱,才渐渐动了心。”她回忆道。也有村中的黎族妇女见到成品精美,想直接向她讨要,她却坚持:“我来教你们,自己编的才有意义。”
一双手带动另一双手,一条藤连接另一条藤。渐渐地,愿意学的人多了起来,大家利用农闲时间学习。公益传授之路,就这样在闲谈与指尖的交织中,悄然编起了一张绵密而温暖的传承之网。

高卫连在仔细挑选藤条。山野 摄
高卫连深知,守艺不能故步自封,唯有创新才能走得更远。她开始尝试跳出传统器型的限制,思考如何让藤编更贴近现代审美与生活需求。“以前的藤器多是箩筐、背篓,可以存放稻谷、收纳衣物,很少有图案,现在人们更喜好精致、有设计感的物件。”
她从色彩入手,走进山林,向自然讨要答案——用厚皮树皮煮出沉稳的黑色,以捣碎的黄姜浸染出明亮的黄色,借苏木熬制出热烈的红色……藤条在她手中,不再是原本的素色,而变得鲜活斑斓。
纹样上也推陈出新。高卫连将黎族图腾、山水意象融入经纬之间,甚至挑战“双面花纹”等高难度技法。“一边编,一边数格对位,非常费神,但也更有创作乐趣。”如今,她能熟练编织数十种纹样,藤器不仅是容器,更成为承载民族记忆的艺术表达。
“你看,这个就是编织黎族图腾‘大力神’的花纹,大力神也被称作‘袍隆扣’,象征着吉祥和神灵保佑,很受大家的欢迎。”高卫连拿起一个花瓶样式的藤编作品介绍道。
为提升藤竹编织手工艺品的精巧度与影响力,南林乡自2017年起连续举办多届藤竹编织技艺竞赛与展示活动,不仅拓宽了手艺人的创作思路,也让这项传统技艺被更多人看见与喜爱。
在黎族姐妹的巧思下,藤编的形态不断焕发新意:波浪缘口的果篮、玲珑可爱的挂帽、织有图腾的挎包、细密轻巧的茶篓……传统与现代审美在此交融,每一件藤器都凝结着“守艺人”的指尖温度与生活智慧。截至目前,南林乡共有17位黎族藤竹编织技艺传承人(省级传承人4人,县级传承人13人)。
“是姐妹们一起努力、一起学习的精神,一直在支撑着我们往前走。”高卫连感慨道。这种集体共进的氛围,成为推动技艺创新的重要力量。
创新之路上,总有更惊喜的碰撞。在乡里的支持和姐妹的鼓励下,原先忙于生计的高会娟也重拾藤条,找回了对编织的热爱。“泥巴能塑形,藤条能缠绕,它们结合起来会怎样?”2019年,高会娟开始尝试将藤编与黎陶结合,经常上山挖黏土,反复试验烧制技艺。

陶坯阴干后,要露天堆烧。山野 摄
墙角堆积的失败陶制品见证了她的坚持,终于,她成功烧制出结实的黎陶,并用藤条沿着陶壁编出精美花纹。这种藤陶结合的作品既实用又灵秀,往往一经亮相就被预订一空。
藤编在创新中“活起来”,市场的认可,为这项传统技艺注入了持续的生命力。“不少老板主动前来下单,我们再分给村里妇女一起做,大家都多了份收入。”高卫连欣慰地说。除传统器具外,小巧精致的藤编葫芦挂件尤为走俏,小件售价五十元,大件可达一二百元。藤编成品通过展销,成熟手艺人每年可达到上万元收入。
手工艺的质朴与灵动,始终是机器无法替代的。这些从山林中采撷、于指间成型的藤编,不仅连结了黎族人的过去与现在,更编织着黎族女性自立、互助与创新的当代故事。

高会娟在舂制陶用土。山野 摄
拓宽未来之路 从黎家小院走向广阔天地
藤编传承之路越来越宽广。在这条路上,传承人们既扎根乡土“守艺”,也用线下展销、线上传播与手把手“传帮带”等多种方式,让藏于深山的藤编技艺走向更大的世界。
每逢保亭节庆,藤编展位总是热闹非凡。传承人们不仅带来一件件精巧的手工艺品,更在现场手指翻飞、藤条穿梭,生动演示编织过程,吸引众多群众驻足。
不少作品一经展出便销售一空,热烈的市场回应给了手艺人继续前行的信心。“我们渴望一个固定的展销平台,让藤编被更多人看见。”作为县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及南林乡“藤编技艺推广者”的高卫连道出了大家的心声。
热闹过后,回归日常。每逢周末,南林乡的藤竹编培训班总是座无虚席。“这里有个细节要注意,接口处的藤条要巧妙藏好,可不能影响美观……”黎族藤竹编织技艺县级传承人高会娟一边讲解,一边演示。几根普通的白藤条在她指尖翻飞、上下交织,不一会儿一个腰篓的底部便初见雏形。利落的手法引得学员们啧啧称奇,掌声不断。
这份技艺的展示,也从线下延伸至线上。传承人们也学起了拍短视频,把藤编故事讲给屏幕另一端的万千观众。
在高会娟的短视频里,有她背着竹篓上山的采藤日常,有在院子里煮藤条、削藤丝的耐心准备,更有指尖翻飞间,一件件精美藤器的诞生过程。视频中穿插着田园瓜果与清脆鸟鸣,质朴的乡土气息扑面而来,很快就为她攒下不少粉丝。“经常有人私信说想学,还有人特地从外地赶来。”高会娟笑着说。镜头,成了连接乡土技艺与外部世界的一座新桥。
传承的关键,始终是“人”。2019年,南林乡建成非物质文化遗产展销中心,并以此为基地,持续开展藤竹编织技艺培训,覆盖全乡妇女。通过非遗传承人一对一的“传帮带”,学员不仅技艺精进,更逐步打开了作品的销售渠道。“我们会组织这些传承人带着作品到外面进行展销,一方面是扩大了我们乡的藤竹编技艺知名度,同时是将技艺跟经济效益结合在一起,由此来激发更多的人,主动来参加非遗的培训,不断壮大我们非遗传承的队伍。”南林乡党委委员许静娴说。不仅如此,藤编技艺还走进了全县多所中小学校园,在孩子们心中悄悄种下非遗保护的种子。
如今,藤编课堂里出现了越来越多年轻人的身影,“90后”符小悦是高卫连的学生之一,她的指尖翻飞,编出的作品常带有令人惊喜的奇思妙想。“年轻人脑子活,创意就是不一样!” 高卫连欣慰地说,“我用心教,就是希望这门手艺能真正传到他们手里,让世人都见识黎族藤编的美。”
更让传承人安心的是,藤编艺术品如今拥有了自己的“身份证”——版权登记证书。“就像给孩子落了户口,心里特别踏实。”高会娟捧着一叠证书,笑容里是满满的底气。这得益于保亭入选全国民间文艺版权保护与促进试点后建立的版权服务机制,让她能一口气为十余件新作成功登记,“有了法律保护,创作新花样也敢放手去做了。”
藤编的未来会是什么模样?高卫连心中早已有了答案——它既在县里一步步落地的扶持计划里,也在每一位手艺人日复一日的指尖坚守中。“我们编织的,是看得见摸得着的幸福。”高卫连眼里闪烁着光芒。这份坚守,不仅是一份情怀,更是源于心底的信念。“守艺人”们一直相信,藤编这门从山林中生长出来的手艺,终将成为黎族文化走向远方的一张闪亮名片。
更多精美藤编作品>>





山野 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