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南省农业农村厅 助农商城
您当前位置:首页> 新闻 >  资讯

南国智库·市县观察|27宗交易成交9241万元 文昌农村“三资”阳光管理“激活”集体经济

   来源:南海网、新海南客户端   时间:2025-07-29 15:28:24

南海网、新海南客户端记者 吴岳文

自2024年11月以来,累计完成交易27宗,成交额达9241.64万元。其中,2025年已成交23宗,为村集体创收5238.04万元,竞价项目实现溢价276余万元。文昌市通过搭建阳光交易平台、创新服务机制、强化监督执纪,推动农村产权交易市场高效运转,将“沉睡”资源转化为“增收活水”,为村集体经济发展注入强劲动力。

文昌农村产权交易中心在办理业务

阳光交易破壁垒:从荔枝园到美丽渔村的价值重构

碧海蓝天椰林、乡村排球、文昌老爸茶、火箭发射……7月28日下午,记者走进文昌市东郊镇码头村委会下东村“美丽渔村”,一幅幅颇具文昌特色的彩绘映入眼帘。硬化后的村道宽敞整洁,原本闲置的农房变身特色民宿,让荒芜的椰林步道焕发新生,集体资产也从“沉睡”走向“活化”,村民腰包渐鼓、村集体账本增厚。这场由文昌市农业农村局争取海南省农业农村厅1000万元投入基础设施资金撬动中申置业海南有限公司投资1.5亿元乡村振兴项目产生的乡村蝶变,正是文昌市通过强化农村集体“三资”管理,将政策资金、社会资本与集体资源精准对接,激活乡村振兴内生动力的鲜活注脚。

文昌市下东村位于清澜大桥附近,拥有丰富的海岸景观资源、码头渔业文化资源。

近日,在文昌市公坡镇五一村,25.36亩集体荔枝园流转6年,通过线上公开竞价,以39.06万元成交,较预期溢价12%,成为文昌市“三资”管理改革的生动缩影。该园内有812棵荔枝树,树龄为5年。7月29日,该村党支部书记林道光告诉记者:“过去土地流转靠‘口头协议’,村民担心‘暗箱操作’,如今全程透明化交易,不仅集体收入增加,干部也卸下了‘廉政包袱’。”这一转变得益于文昌农村产权交易中心的“全流程数字化服务”——从指导村集体准备材料、规范“四议两公开”程序,到线上竞价、合同签订,工作人员提供“一对一、始到终”服务,确保每个环节可追溯、可监督。

文昌市公坡镇五一村25余亩集体荔枝园流转6年以39余万元成交

之前,文昌市冯坡镇蛟龙村则通过“机器管三资”模式,将400余亩被违规种植草皮的农田收回,以每亩300元价格公开挂牌流转给企业种植地瓜。“数字化监管平台让土地用途一目了然,既保护了耕地红线,又为村集体年增收12万元。”冯坡镇政府有关负责人介绍,这种“镇村+平台公司+企业”的创新模式,已吸引不少企业落地,带动村民务工增收。中标企业西科华南(广东)创新研究院有限公司负责人周少婷向记者介绍:“我们种植了75亩‘丝滑’品种地瓜,剩下的300多亩地,我们打算进行土壤改良后秋季再种植。这种土地流转新模式,解决了我们企业的用地困难。”

制度创新筑根基:从“三过”整治到长效监管

针对农村集体资产“底数不清、管理混乱”等痛点,文昌市打出“清产核资+制度规范”组合拳。2024年开展的“三资”专项整治中,文昌全市整改合同不规范、租金拖欠等问题726个,新增存入村集体账户253.76万元,新增村集体收入98.52万元。2024年3月,文昌市委第一巡察组巡察发现,东路镇部分村民小组坐收坐支、白条入账、公款私存现象较为普遍,有的村民小组集体资金长期游离于监管之外,个别村干部还因侵占集体资金受到法律的严惩,立即要求立行立改,并推动该镇62个村民小组221.7万元“体外循环”资金全部纳入监管账户。“我们建立了‘巡纪联动’机制,通过巡察发现问题、纪委跟进问责、部门完善制度,形成闭环管理。”文昌市委巡察办有关负责人表示:“坚决守住村集体的‘钱袋子’,我们将更加注重系统施治、标本兼治,推动办成更多群众可感可及的实事好事。”

为从源头防范“微腐败”,文昌市将“四议两公开”写入交易规则,要求所有集体资产处置必须经过党支部提议、村民代表决议、结果公示等程序。“过去合同一签30年、租金低于市场价的‘三过’问题(期限过长、价格过低、程序过简),现在通过公开竞价和年限限制杜绝。”7月29日,文昌农村产权交易中心总经理王绥贵向记者介绍,中心还联通“三资”管理系统,实现资产台账动态更新、交易数据实时监控,构建起“制度+科技”的监管屏障。

文昌市东郊镇下东村“美丽渔村”吸引众多游客

服务升级促增效:从“单兵作战”到“全域联动”

长期以来,农村集体“三资”管理混乱,存在底数不清、管理不严、权责不明等难题。为打破这一困境,文昌市大力推进“机器管三资”工作,借助数字化手段,让农村集体资金、资产、资源管理更加科学规范。

农村集体“三资”监管专项整治工作是筑牢农村集体经济根基、规范基层权力运行、守护群众利益的重要举措。文昌市农业农村局副局长王龙华介绍,在制度重构方面,文昌市规范管理村集体账户,排查整改未开通银行基本账户问题243个、私户公用问题131个,新增存入村集体基本账户253.76万元。在数字赋能领域,将229个村级集体经济组织、3982个组级集体经济组织账户纳入“三资”监管平台,实现7887条线上规范报账、规范村集体资金支出9579万元。

在文昌市农业农村局指导下,农村产权交易中心正从单一交易平台向综合服务枢纽转型。2025年,全市已储备未发包项目34宗,涉及金额8492万元、土地5752亩,预计可再为村集体增收6531万元。“我们不仅提供交易服务,还帮助村集体包装项目、对接市场。”王绥贵举例,冯坡镇昌里村60亩集体土地及猪场通过中心推介,以82.5万元成交,较原估值溢价20%;东郊镇某闲置校舍经改造后挂牌出租,吸引企业投资建设乡村研学基地,实现“资产增值+产业融合”。

为提升服务效能,中心推出“线上+线下”双轨模式:线上开发手机智能交易系统,实现“不见面竞价”;线下组建专家团队,深入田间地头指导合同签订、资产评估。“去年有个村40亩土地流转时,村民不熟悉线上操作,我们专门制作视频教程并提供一对一指导,最终成功溢价15%。”王绥贵说,这种“服务下沉”模式已覆盖全市17个镇,累计培训村干部500余人次。

在文昌东郊镇下东村椰风茶餐厅可以边品咖啡边看海

长效发展启新篇:从“输血”到“造血”的路径探索

“我们将进一步推动‘三资’管理与乡村振兴深度融合,打造城乡资源流动的‘文昌样本’。”文昌市农业农村局副局长王龙华透露,2025年计划出台《农村集体资产监管提质增效行动方案》,重点扶持“党支部+合作社+农户”模式,鼓励村集体以土地、资金入股产业项目。例如,潭牛镇通过整合闲置宅基地,引入企业建设特色民宿;龙楼镇利用航天城周边土地资源,与文旅企业合作开发“航天科普+乡村旅游”项目,实现集体增收与产业升级双赢。

记者了解到,截至2025年7月,文昌农村产权交易中心自2024年11月运营以来,累计完成交易27宗,成交额达9241.64万元,其中2025年已经成交23宗,为村集体直接创收5238.04万元,溢价率超5%。

文昌市东郊镇码头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符永刚告诉记者:“引进建设‘美丽渔村’项目后,我们村的人居环境越来越好,慕名而来的外来游客越来越多,给我们村带来了更多的人气。建设‘美丽渔村’,解决了30多名村民就业,而且我们村通过固定分红,土地出租等形式为村集体经济收入增收几十万元。”

“文昌将通过监管与服务双轮驱动,促进文昌农村‘三资’改革赋能乡村振兴。”王绥贵表示,文昌农村产权交易中心将不断优化服务流程、提升服务质量、拓展服务功能,积极探索新的交易品种和交易模式,以融通产权、服务三农、振兴乡村为目标,为各类农村经营主体搭载发展通道,通过激活农村产权流转,有力有效推进农村产权交易市场建设。

文昌市有关负责人表示,未来将持续深化改革,通过规范管理激发内生动力,让农村资源“活起来”、集体腰包“鼓起来”、基层治理“强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