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福生在制陶。黄世烽 摄
三亚日报记者 黄世烽 实习生 赵小梅 通讯员 天小涯
掬一捧黄泥,起一把烈火,方寸天地间巧手盘筑,在泥与火之中淬炼出时间瑰宝。近日上午,记者来到位于天涯区黑土村委会布曲村的黎族原始制陶技艺传承基地,采访该基地负责人、三亚黑土黎陶手工制品农民专业合作社理事长董福生。董福生的母亲符日凤是黎族制陶技艺的市级传承人,他从小看着母亲制陶长大。多年来,为保护和传承黎陶技艺,让其薪火相传,董福生倾其所有。
化不开的黎陶情
搓好的泥条盘在掌心,沿着陶坯底部自下而上一圈圈盘绕,现年54岁的董福生用厚重的双手,仔细地将陶罐捏实塑型。黎陶的制作技艺,早就镌刻在董福生的骨子里。对他而言,黎陶不只是一个器皿,也是黎族生活的文化载体,与村民们有着化不开的情缘。
“以前制陶是为了能吃上饭。”在董福生的记忆里,母亲总是用扁担挑着自家做的黎陶,外出换取粮食,稍近的地方是崖州区(原崖城镇),远一些的地方是海棠区(原林旺、藤桥镇),有时甚至要去到陵水、保亭等地,当时全靠步行,母亲一去就是好几天。
在制陶上,符日凤有一手好手艺,董福生的制陶技艺启蒙也来自于母亲的言传身教。作为家中的长子,董福生从8岁起就开始帮着母亲制作黎陶。千百年来,黎族制陶技艺只传女不传男,但儿时的董福生却在黎陶制作上展现出过人的天赋。“母亲看到我对这个很感兴趣,又愿意学,就手把手教我。”董福生白天上学,晚上回家学做黎陶。在母亲的引领下,董福生逐渐掌握独立制陶的能力,技艺也愈发炉火纯青。
还黎陶以重生之机
董福生16岁时便外出打工谋生,他修过单车,卖过椰子,也曾包下鱼塘做水产,再到后来承接景观绿化工程当包工头,攒下了一些积蓄,还带着部分村民一起打工。
随着村民生活条件的改善,“黎陶换稻谷”的日子一去不复返,许多机器制作的替代陶器进入了日常生活,冲击着民族传统文化,掌握制陶技艺的年轻人越来越少,村里一度只有两三位老人在制作。为传承发扬黎陶技艺,2005年,董福生与天涯海角公司合作,在景区内设置长45米的天涯黎陶长廊。
为守住这门技艺,2006年,董福生放弃原本收入可观的生意,回到村里开起手工作坊,召集村里精通陶艺的妇女制陶,并自费购买村民们制作的黎陶。收购来的黎陶密密麻麻地摆满了一间屋子,就连董福生自己的家中,最多的时候也放了600余件。
由于黎陶销路不畅,手工作坊一度入不敷出,家人对此也持反对态度,但这并未让董福生保护传承黎陶的决心受到动摇。
2009年,黎陶迎来转机——在政府相关部门的支持下,黎族原始制陶技艺入选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名录。同年,董福生投入资金70多万元,在天涯海角景区内创办了黎陶风情园,园内设有黎陶陈列馆、黎陶传习所、黎锦纺染织绣、黎陶文化广场等。“订单越来越多,村里不少妇女和老人都加入了制陶的队伍。”董福生的底气更足了。
赋予黎陶更多可能
销路不断打开,黎陶走进越来越多人的视野,而董福生一直在琢磨一个问题:怎么让这些陶器更有生命力和市场竞争力?
“市面上有很多工艺品,而黎陶的魅力就在于其原始和传统。”简约的器型、斑驳的纹理、素朴的气息,是董福生眼里来自先祖的馈赠。同时,董福生也发现,许多创新样式的黎陶更具有吸引力,符合年轻、时尚群体的审美。“例如花瓶、茶壶、茶罐等都很受客人欢迎,尤其是带有黎族图腾甘工鸟和大力神图案的黎陶。”董福生一边坚守传统手工艺,一边创新制作,赋予黎陶更多可能性和商业价值,使其成为有生命语言的艺术作品。
让董福生欣喜的是,2012年,在市委、市政府的大力支持下,三亚黎族原始制陶技艺传习所和三亚黎族原始制陶展示馆在天涯区黑土村委会布曲村挂牌。之后,不仅使得黎陶有更规范有效的保护、收藏和展示,也让制陶技艺的传承得到了专业力量的支持。
在保护传承之外,让黎陶带动村民致富,让大家的钱袋子都鼓起来,是董福生的心愿。2014年,董福生在村里成立三亚黑土黎陶手工制品农民专业合作社,召集村里的制陶能手,希望带动黎陶的销售与传承。通过多年的运作,合作社从一开始的6人发展到80多人,来自各大酒店、景区的订单也越来越多。
2020年,董福生将传习所扩建为占地5亩的基地,许多人慕名来此学习调研,体验陶艺。黎族原始制陶技艺省级传承人符日兰和市级传承人黄凤莲、符日凤、胡其梅等人聚集在这里,为游客们演示黎陶制作过程,讲解技艺,不少村民也在基地制作黎陶销售补贴家用。同时,黎陶技艺培训班也走进学校、走进社区,让更多人开始关注并学习制造黎陶。
“做一个黎陶要花两三天,大概可以赚200多元,每个月我在基地里的收入约1800元。”今年74岁的黑土村村民胡其梅说。
随着村里的黎陶产业渐具规模,董福生在坚持手工制作的前提下,引入拉坯机、电窑和煤气窑等现代制陶设备。这些设备将有效解决过去温度控制难、部分黎陶烧出来颜色不一、硬度不够、光滑度不够、携带易破碎等问题,能让做出来的黎陶质量更高,更加适应市场需求。
2021年,董福生当选天涯区政协委员。“我想扩大基地的建设规模,建设三亚非遗博物馆,融入更多的海南传统非遗文化,积极履职,带动周边村民就业。”董福生说,他计划在传承基地的基础上,建设黎陶展览中心、“非遗”互动体验中心、“非遗”文化大舞台、黎家民宿等场所,进一步扩大规模,延伸产业链,打造出更大的黎陶技艺保护传承平台,让更多村民能在家门口吃上“非遗”饭,走上小康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