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亚日报记者 张慧膑 文/图
“这块地的绿肥长得多壮实!”日前,一场绿肥新品种筛选与示范观摩会在三亚市热带农业科学研究院的试验田里举行。这片试验田里,14种绿肥作物正在竞相生长,它们中的优胜者,将有望成为解决三亚冬季瓜菜种植土壤退化问题的新希望。
在三亚,冬季瓜菜是农业产业的“顶梁柱”,也是三亚农民增收的重要依靠。然而,长期以来,土壤退化问题却像一块沉重的巨石,压得这一支柱产业发展步伐迟缓。如何让土地“重焕生机”,成了三亚农业科技工作者亟待攻克的关键难题。

观摩现场,专家对绿肥品种进行分析交流。
■土壤之“困”:
单一绿肥“独木难支”
三亚拥有独特的气候条件和丰富的自然资源,是我国重要的冬季瓜菜生产基地。据统计,冬季瓜菜种植面积约为17万亩/年,北运蔬菜约47万吨。
然而,目前三亚耕地普遍存在供肥能力弱、保肥能力差的问题。在这个背景下,能滋养土地的绿肥技术显得尤为重要。但一个现实困境是,当前海南用于耕地提升的绿肥,90%以上都是田菁。
三亚市热科院农艺师吴小燕道出了田菁的局限:“田菁虽有效,却存在明显短板:一是病虫害多,生长期短,开花时极易吸引蓟马等害虫,反而为后续瓜菜种植积累虫源;二是木质化问题突出,生物量小时改良效果有限,生物量大时又因茎秆木质化难以还田腐烂。”
“田菁一直是海南耕地土壤地力提升的主要绿肥,但这些年用下来,弊端逐渐显现。”吴小燕说,筛选更适合的绿肥品种,对海南冬季瓜菜土壤地力提升以及产业可持续发展来说,已经刻不容缓。
■田间试验:
十四种绿肥同台比拼
为给土地“强筋健骨”,三亚于2022年踏上攻坚之路。同年,三亚市热科院启动“三亚市冬季瓜菜土壤提质增效技术研究与应用示范”项目,针对三亚市冬季瓜菜种植土壤肥力下降,导致化肥施用量高利用率低,面源污染等问题,系统调查土壤状况,并初步筛选出14种绿肥品种进行田间对比试验。
经过几年的筛选、试验,如今14种绿肥品种各自展现着不同的特性。
10月中旬,项目组进行了田间生长评价。初步观察显示,不同绿肥品种表现各异:豆科植物木豆、猪屎豆等7种表现优异,决明子表现良好,而白三叶、红三叶则表现较差,甚至未能发芽;禾本科稗子草和苋科籽粒苋表现一般。
在试验田里,这些绿肥品种的差异直观地展示在与会者面前。
吴小燕介绍,从初步生物量来看,木豆、猪屎豆等品种优势明显。其中,木豆和猪屎豆在种植3个月内都没开花,病虫害也极少,田间特性表现良好。此外,黄花决明被发现不吸引蓟马,绿豆对杂草有显著的抑制作用。这些阶段性的筛选成果,得到了现场海南省农科院、海南大学专家以及各区农户的肯定。
■未来之路:
科学评估与体系支撑
“品种筛选只是迈出的第一步。”吴小燕透露,项目团队下一步将重点测定这些绿肥的养分含量,并评估它们还田后对土壤地力的实际提升效果。
这一探索正逢其时。近日,海南省冬季瓜菜产业技术体系正式启动,旨在整合科技资源,攻克产业难点。该体系首席科学家杨衍介绍,该体系将研发产业发展所需的新品种、新技术,并通过建设综合试验站进行技术集成和转化,最终让全省农户受益。
根据体系布局,三亚市热科院负责其中的蜜瓜综合试验站和南部综合试验站工作。这意味着,当前开展的绿肥筛选研究,将成为体系内解决连作障碍和土壤问题的重要科技支撑。
冬季瓜菜产业技术体系将聚焦产业难点和堵点开展科技攻关,并为产业发展提供决策咨询。而绿肥新品种的成功筛选与推广,无疑为缓解土壤退化、减少病虫害,推动海南冬季瓜菜产业朝着更健康、更可持续的方向发展,提供了一种全新的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