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南日报全媒体记者 刘阳秀
十月的昌江黎族自治县,虽不见木棉树红花开满枝头的盛景,其挺拔的身姿却在秋风送爽的季节,撑起一片片清凉。在七叉镇的昌江木棉科技小院里,昌江山黎种养农民专业合作社理事长米良善正忙着生产木棉枕。
不久前,在2025海南省第十届旅游商品大赛暨参选中国特色旅游商品大赛颁奖典礼中,木棉科技小院选送的木棉枕斩获银奖,并将继续角逐全国大赛。这一荣誉,让承载昌江特色文化的木棉枕更加“出圈”。
在昌江,像米良善这样以产品为媒、传播家乡文化的人越来越多。他们用热忱与创意,让黎乡风情走出深山,也让每位来客都能将一份独特的“黎乡记忆”带回家。

昌江木棉科技小院生产的木棉枕。海南日报全媒体记者 刘阳秀 摄
昌江木棉 从原料到产品的文化跃迁
“广西的客户缺货,想从我们这儿订一批木棉絮。”10月18日,海南日报全媒体记者在木棉科技小院见到米良善时,他正在仓库整理即将发货的样品。
每年1月至3月,昌江木棉花盛开如焰,为前来赏春的游人呈现一场视觉盛宴。不过,被民间称作“英雄花”的木棉花,其价值远不止于春日的绚烂。
花期过后,4月至6月则是木棉絮收购的季节。村民们纷纷走入田间地头捡拾或采摘木棉果,晾晒取絮后便能换来实实在在的收入。这份来自大自然的馈赠,被当地人称作“天上掉下来的白银”。

米良善在给木棉枕头去籽。海南日报全媒体记者 刘阳秀 摄
过去,米良善长期收购木棉絮,为下游厂家供应原料,利润有限。为了提升木棉的附加值,2022年起他不再只做“原材料供应商”,决定自己制作具有本地特色的木棉枕,推动木棉从“原料”走向“产品”。
米良善介绍,由于木棉纤维轻柔,且中空度高、保暖性强,还能抗菌防霉,木棉枕能给用户带来非常舒适的使用体验。为了突出黎族文化特色,他还在枕套上使用黎锦图案。“要做代表昌江的产品,就要体现出黎族的魅力”。
昌江的木棉,除了能制成木棉枕,还可以创作出味蕾上的惊喜。位于县城石碌镇的石野咖啡馆,凭借“青春”“随性”的定位,成为年轻人以咖会友的社交据点。
店长孙婧分享道,开店之初,由于她想打造一款“代表昌江的咖啡”,于是产生了将木棉花放入咖啡的创意,一杯“木棉冷萃”应运而生。
这款带有黎乡风物的饮品在制作上颇为讲究。为了保留咖啡和木棉花的原始风味,孙婧先将晒干的木棉花熬制成茶汤,再与冷泡好的咖啡液按1:1的比例融合。随后添入少量白砂糖,以中和木棉花煮水后带有的“药味儿”,让口感多几分清甜。
以木棉花入咖啡的创新尝试,不仅成为游客“赏花游”的味觉记忆点,更通过将地方文化符号转化为舌尖体验,让黎乡风情走向更广阔的视野。
非遗精品 从传承到“出圈”的文化延续
10月17日下午,昌江石碌镇水富村,81岁的林亚松将屋里的电风扇搬到庭院里,一边乘凉,一边打磨做牛皮凳要用的金花木。
牛皮凳在昌江已有超300年历史。林亚松与牛皮凳制作技艺结缘60多年,如今不仅是县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也是村里最年长的两位传承人之一。
“以前没有条件买这种凳子,只能自己动手做。”他指了指一旁的塑料凳说,制作牛皮凳需准备金花木、山藤条和牛皮等材料,做完一把要10天左右,“主要是备料耗时间”。
从砍藤、打磨到绑扎,每一道工序都是纯手工完成。早年手艺不熟练时,林亚松常被划破双手,他左手食指上那道凹陷的伤痕,便是岁月留下的印记。
随着现代家具普及,牛皮凳曾淡出日常生活。为了不让传统手艺失传,水富村开设牛皮凳传习所,让林亚松等人给后辈传授牛皮凳制作技艺。如今,水富村已涌现出50名左右掌握此项技艺的村民,像他一样被评为县级代表性传承人的村民还有10位,牛皮凳也成为该村具有代表性的文化标识。
“我们的牛皮凳很结实,用好多年都不会坏!”日前,在昌江举办的一场非遗宣传展示活动上,水富村65岁村民、林亚松表弟林明忠在展位旁向市民展现牛皮凳制作技艺。
手艺被盘“活”了,产业也随之而“火”。如今,水富村所产牛皮凳年产量最高可达3000张,年产值约60万元。2024年3月,这张承载黎村气息的凳子,远渡重洋亮相在法国举办的“你好!中国 阳光海南”国际影像展暨海南旅文推介活动,迈出走向海外的重要一步。
“我们的凳子能走到国外,说明好东西得到了认可,我很高兴。”林亚松说,“只要手上还有力气,我就会一直做下去。”
近年来,昌江依托一系列非遗产品,持续传播本土特色文化,为该县文化建设注入更多传统底蕴与时代活力。今年5月,来自昌江的黎陶、黎锦、藤编和牛皮凳等43件非遗精品亮相第二十一届中国(深圳)国际文化产业博览交易会,国家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刘梅珍在现场演示了黎族原始制陶技艺,有力推动了“昌江好物”走向国际市场。

陈碧婷制作的文创产品。活动方供图
新生文创 从创意到记忆的文化传递
当前辈们纷纷以产品带动家乡文化“出圈”,这片热土也开始涌现出更多新生力量,以更富新意的文创产品传播黎乡文化。
“这两天晚上卖了很多冰箱贴,尤其是第一天生意最好。”10月19日晚,2025年昌江县广场舞比赛在该县文化公园举办,代表乙劳村出场的陈碧婷,在自己的文创产品销售摊位忙完后,匆匆赶往后场准备登台。
记者看到,陈碧婷的摊位上摆满各式冰箱贴、钥匙扣、香包、挂画和明信片,融入了木棉花、棋子湾、黎锦等昌江元素,其精美的造型吸引不少市民驻足问价。
陈碧婷从小就喜欢做手工艺品,大学主修视觉传达设计。学成返乡后,去年8月,她开了自己的工作室,把在校时“用文创传承家乡文化”的构想付诸实践。

陈碧婷在活动上摆摊售卖文创产品。活动方供图
陈碧婷告诉记者,刚开始时每个环节都要倾注大量心力,还要面对父母的不理解。但家人那句“做这些东西浪费时间,卖不了几个钱”并未让她退缩,反而更坚定了她要用行动证明自己的决心。
而今,她的努力也赢得了亲人的认可。“昨天妈妈第一次陪我出摊,看到很多人来买,她很惊喜,还夸了我。”陈碧婷说。
昌江文创产品的形态正持续创新。2023年,黑龙江人董贵阳因留恋棋子湾的碧海银沙,选择定居昌江。成为“新昌江人”后,他巧妙地将以往的土建设计经验,融入激光雕刻工艺中,在棋子湾旅游度假区开了一家椰雕店。
“当初就是被棋子湾迷住了,现在我想把这份美景‘刻’进椰雕里,让更多人带走。”董贵阳说。
山海黎乡的纯美风情,正借由一件件独具巧思的文化产品,成为游客可以带走的“黎乡记忆”。
(海南日报石碌10月26日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