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20日上午,一辆公交车正经过演丰道班公交车站。海口日报记者 康登淋 摄
8月20日上午,在美兰区演丰镇长排村口站,正在候车的长排村村民张女士告诉记者:“以前只有候车点,等车时晴天日头晒、雨天一身泥,现在有了候车亭,不仅能遮风挡雨,还能看看公益广告打发时间,感觉特别好。”
这一座座集遮阳棚、公交路线图、公益宣传栏于一体的农村候车亭,正是海口市推进城乡交通一体化建设的缩影。自2022年全市22个乡镇149座农村候车亭全面投用以来,海口持续通过“硬件升级+服务创新”双轮驱动,让乡村候车环境从“将就”变“讲究”。
□海口日报记者 吴雨倩
贴心设计 村民候车享便捷
8月20日上午10时,长排村口站的候车亭内,几位村民正坐在不锈钢座椅上闲聊,顶棚的钢构玻璃将烈日隔绝在外,只投下斑驳的光影。这座占地约15平方米的候车亭,成了村民日常出行时最贴心的“中转站”。“以前等车要自带小板凳,遇到下雨天只能躲在屋檐下,现在可方便多了。”张女士拍了拍干净整洁的座椅,感慨道。
清晰的公交线路图标注着本站位置、经过线路和首末班时间;立柱包裹着防撞圆角软胶,避免儿童磕碰;广告牌升级为LED光源……记者看到,长排村口站处的候车亭不仅环境整洁,细节里更藏着满满的贴心巧思。海南高速公路旅游运输有限公司相关负责人徐晋彪指着顶棚边缘的导水槽说:“我们特意将坡度倾斜,确保暴雨时雨水不溅入亭内。”
徐晋彪介绍,这149座农村候车亭,每座都至少有3条线路的公交车经过,运营时间从早上7点半持续到晚上7点,覆盖了村民出行的高峰时段。“现在去镇上赶集、送孩子上学都方便多了。”正在等车的博罗村村民李大爷说。
这样的便捷场景,在全市22个乡镇不断上演。
从曾经的一块铁皮站牌,到如今的钢构玻璃亭;从仅能避雨,到提供多方位的便利,海口149座农村候车亭的变化,正悄然提升着村民的出行品质,成为乡村振兴进程中温暖的注脚,让乡村出行之路更加顺畅、舒心。
精细管养 候车亭化身“宣传窗”
“候车亭建得好,更要管得好。”徐晋彪向记者展示了今年的养护记录本,上面详细记录着对农村候车亭的“精细管养”:3月更换昌城村站破损玻璃,5月清理桥头村站周边杂草,7月为三门坡镇站更换模糊站牌……每一次养护焕新,都体现了对村民出行的细致关怀。
如今,候车亭管养已融入日常。每月,乡道旁、村委会前的候车亭都会迎来管理人员的“体检”。管理人员带着工具箱,逐个检查候车亭,拧紧顶棚松动的螺丝,更换被台风掀裂的钢化玻璃;提着水桶和铲刀,仔细清理灯箱上的“牛皮癣”,将过期广告换成最新的惠民政策宣传画,让候车亭成为传播正能量的窗口;清除候车亭周边杂草,使候车亭在保持整洁的同时与乡村绿景融为一体,更添几分自然生机。
据悉,自2022年建成并投入使用以来,全市149座农村候车亭设施完好率稳步提升,村民满意度也越来越高。海口农村候车亭以每月的细致呵护,换来了村民每日的出行舒心。这样的变化,正是“民生工程”化作“民心工程”的生动缩影,让乡村居民在出行中,感受到了实实在在的幸福与温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