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县域经济报记者林春宏
就业是民生之本,一头连着经济发展,一头连着百姓福祉。近年来,海南省白沙黎族自治县将促进高质量充分就业作为民生工作的首要任务,统筹谋划,高位推进,完善政策、优化服务、强化培训,把稳就业促就业工作抓紧抓实抓细。
就业招聘频繁上新、职业技能培训质效双增、特色产业带动灵活就业有声有色、重点群体帮扶见实见效……如今,一幅促进高质量充分就业画卷在白沙大地徐徐铺展。
聚焦重点打造就业“稳定器”
“白沙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稳就业、保就业、促就业工作,多次召开专题会议研究部署就业工作,出台一系列就业扶持政策,构建起覆盖广泛、针对性强的政策支持体系,为就业工作提供坚实的制度保障。”白沙黎族自治县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局长徐瑞吉说,近年来,白沙以促进农村劳动力实现就业稳增收为首要任务,通过采取“点对点”务工输出、开发公益性岗位安置就业、认定就业帮扶车间(基地)吸纳就业、开展技能培训赋能等措施,促进白沙就业各项工作全面发展,农村劳动力外出务工每年保持在3.8万人以上,就业形势基本稳定。
2024年,白沙城镇新增就业343人,城镇失业人员再就业862人,就业困难人员实现就业160人,各项核心指标完成率均突破100%。在乡村振兴就业帮扶方面,全县农村劳动力实现转移就业4200人,脱贫劳动力外出务工21825人,588名2024届“雨露计划”毕业生全部实现就业。
在政策扶持与就业生态构建上,白沙通过开发公益性岗位安置2601人,确保零就业家庭动态清零;实施就业见习基地、就业帮扶车间(基地)等相应激励政策,11家就业见习基地提供84个岗位,促进24家就业帮扶车间带动974人就业;持续落实脱贫劳动力务工奖补和交通补助,年均稳定2.1万人以上脱贫人口务工规模。
截至7月底,白沙就业工作稳步推进,农村劳动力外出务工37210人,其中脱贫劳动力21862人;城镇新增就业253人,城镇失业人员再就业270人,就业困难人员就业73人。
创新举措拓展就业新路径
白沙锁定“家门口”就业,创新推出“外出就业+就地就近就业”并重策略,充分发挥“头雁”的领航示范以及以亲带邻的辐射带动作用,大力挖掘并精心培育农村劳务带头人、致富能人、乡村匠人“三支队伍”,多措并举促进农民工就业。目前,“三支队伍”共有436支,带动就业8226人。
立足丰富的自然资源和产业基础,围绕林下菌菇、兰花、绿茶等特色产业,白沙打造的5个县级劳务品牌成为就业“强引擎”。其中,“打安兰匠”带动9万人次就业,“白沙菌师傅”带动7万人次就业,累计总带动17.74万人次,为乡村就业提供了“白沙方案”。
与此同时,白沙重点推进“技能培训+就业服务”深度融合,打出就业创新机制“组合拳”。“我们聚焦特色优势产业,以做好劳务品牌促就业工作为目标,今年组织青松乡、阜龙乡370名村民到当地农业产业基地,实地开展灵芝种植、茶叶加工等技能培训。在提升劳动者就业技能的同时,也为企业的用工需求,把好人才储备关。”白沙黎族自治县劳动就业服务中心主任戴艳说。
数据赋能激发就业新动能
“多亏就业驿站的帮助,我现在既能上班又能照顾爸妈。”羊念念是七坊镇2024届“雨露计划”毕业生,因需照顾年迈父母,希望就近就业。海南就业驿站白沙七坊站站长董珍艳在了解情况后主动对接,为她筛选岗位、提供面试指导,帮助她在镇里的一家居家养老服务中心找到了工作,实现了“就业顾家两不误”。
依托数字技术赋能,白沙黎族自治县劳动就业服务中心通过“白沙双业”平台,即农业和就业双业大数据管理平台,与全县11个就业驿站联动,以“大数据+铁脚板”“驿站+”等方式,精准摸排就业需求和用工需求,实现人岗高效对接,全面提升公共就业服务质效。
戴艳说,全程服务以劳动者、企业需求为“哨声”,做到“闻哨即动”,让就业服务打通“最后一公里”,将就业工作从中心沉淀到企业大门、劳动者家门,让服务对象切实享受到公共就业服务能力质效提升带来的幸福感。
今年以来,白沙已举办22场招聘会,覆盖企业220余家,解决1550余个岗位缺口;阜龙就业驿站为虎乳灵芝基地培训101名灵芝种植技术工人,牙叉就业驿站组织47人参加托育行业技能展示会,在提升劳动者就业竞争力的同时,也为企业输送一批用工人员……这些举措,诠释了白沙就业服务的温度和精度,让更多政策红利从“纸上”落到“地上”。
“今年,我们将不断提高城镇就业比重,强化重点群体就业保障;实现年度创建劳务品牌‘白沙南药师’;通过行业职业技能比赛、等级专项考试等途径实现培育100名高技能人才。”白沙黎族自治县副县长王永珍表示,白沙将继续把就业工作摆在突出位置,持续优化就业服务,加大政策支持力度,以更加坚定的信心、更加有力的举措,推动就业工作再上新台阶,让更多劳动者在这片充满希望的土地上实现就业梦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