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南省农业农村厅 助农商城
您当前位置:首页> 典型 >  人物榜

海南周刊 | 琼海潭门老渡口民宿主理人刘丽:带着客人逛渔村

   来源:海南日报   时间:2025-10-27 10:18:35

海南日报全媒体见习记者 王子豪

一个人,能有多少种活法?一间民宿,能折腾出多大“名堂”?从江西吉安到海南琼海,从井冈山脚下的庐陵故地到浪涛拍岸的滨海小镇,琼海潭门老渡口民宿主理人刘丽用一次跨越千里的迁徙,回答这个问题。她的答案是:把渔村文化分享给每一位客人。

刘丽在整理民宿客房。王子豪 摄

缘起潭门:爱上渔村的慢与静

2022年9月,刘丽第一次踏上琼海潭门镇排港村的土地,就爱上了这里。“一个内地人对海的向往,就是这么纯粹。”她笑着说,排港村给她的第一印象是“原生态”:清澈的海水、干净的沙滩、成排的渔船,还有那些带着岁月痕迹的老房子。而真正让她下定决心留下定居的,是这里的“慢”与“静”。“每天看着一艘艘渔船缓缓出海或归港,日出日落很是唯美。”刘丽回忆,渔村的那份宁静,让她之前所有的犹豫烟消云散。她决定从快节奏的生活中抽身,换一种活法。

从游客到“村民”,她要过的第一关是融入当地生活。饮食上,习惯了鲜辣吉安菜的她,一开始对顿顿清淡的饭菜很不适应;语言上,海南话更是如同天书。“转折点是打入‘阿婆队列’,和她们朝夕相处。”刘丽分享道,“我每天和阿婆们打招呼,她们看我听不懂话,就边比画边说,还经常塞给我自家种的水果。慢慢地,也就越来越熟了。”

作为“新村民”,刘丽的视角新鲜而独特。“本地人看海,是生计,是家园;我看海,是治愈,是课堂。”她习惯从庐陵文化的视角去观察潭门的海洋文化,“我会把渔民的渔网、罗盘和老家的农耕器具联系起来思考,探寻山海两种文化的差异和共通之处。”这种“外来者”的视角,让刘丽更能发现千年渔港独特的文化价值。

经过实地考察,刘丽的民宿最终选址在排港村的古码头对面。村里的老人说,这里以前是渔民们出海谋生、家人望海祈归的“老渡口”。“我把这个名字保留下来,既是为了铭记这份厚重的历史情感,也是希望现代人来到这里,能找到人生的渡口。”刘丽补充说,“希望从城市奔赴这里的人们,能完成心灵的摆渡,找到新的方向”。

琼海潭门老渡口民宿。资料图

经营之道:让客人触摸渔耕文化

老屋改造前,砖砌的地面错落地长着青苔,用波罗格制成的门窗和房梁被晒得发白,青砖墙面镌刻着岁月的痕迹……改造过程中,刘丽努力在“旧”与“新”之间找到平衡。

“我们最大程度地保留了这些历史痕迹,同时巧妙融入了舒适性。”刘丽举例说,民宿主屋专门开了观景窗,让客人夜晚可以躺着看星星;同时,他们也引入了现代卫浴设施,满足客人的基础住宿需求。“我常跟设计师说,我们要让客人感觉是睡在历史里,享受在当下。”

面对部分民宿的同质化竞争,刘丽把“老渡口”定义为“一座活着的渔村记忆馆”。“我不是在单纯运营一个项目,我是生活在这里,把最真实的渔村文化分享给每一位客人。”如今,刘丽的一天是从海风和鸟鸣中开始的——每天早上,她会先放出小狗“煤球”,收拾院子、照看花草,再去码头逛逛。随后,联系当天入住的客人,为他们定制一些个性化的服务项目。

民宿的“真实感”体现在每一处细节中——民宿内有大量使用老船木制作的桌椅,装点着渔船、船桨等元素;刘丽带着客人逛渔市,分享老渔民的闯海故事,教大家打渔绳结……“我们要让客人不只是来住一晚,而是真正触摸到潭门的渔耕文化。”刘丽说。

在刘丽看来,与其说她是“老渡口”的主理人,不如说是“老渡口”重塑了她。“它把我从一个时刻关注KPI的‘经理人’,变成了一个会观察潮汐、关心蔬菜水果生长周期的‘生活家’。”大海的广阔教会她包容与豁达,渔民的坚韧启示她在困难面前不要轻言放弃。潭门给了她一种“落地生根”的踏实感。

目前,“老渡口”民宿客源稳定,遇到节假日甚至会出现一房难求的情况。尽管如此,刘丽坚持控制客房数量,保证客人的入住体验;在餐饮方面,她坚持采用本地时令食材,让客人尝到鲜味。“我相信良性运营带来的利润,能让我们更好地挖掘和保护本地文化,这是一个正向循环。”

对于未来,刘丽希望“老渡口”不止于民宿,能成为一个乡村美育交流空间。这样的话,她就可以利用自己的教学经验,开办小型的海洋文化讲座或非遗手作课堂。她还计划开辟一块小菜园,让客人吃上自己亲手种的蔬菜。

“从吉安到潭门,我从一位传授知识的老师,变成了一个学习生活的学生。”刘丽说,“希望自己能一直保持这份学习的热情,在排港村这片美丽的土地上,书写人生的下半场。”

记者观察

从卖床位到优体验

海南日报全媒体见习记者 王子豪

近年来,海南大力发展民宿产业,培育了一批具有海洋、生态、民族等鲜明个性与主题特色的乡村旅游民宿。其中,一些由主理人经营管理的民宿有颜值、有故事、有文化,精准捕捉“90后”“00后”等新一代游客对个性化体验的渴望,用情怀和创意重新定义海南的待客之道。他们售卖的不再是标准化的床位,而是一种生活方式、一段文化记忆、一域风土人情。

海口演丰镇的连理枝民宿。海南日报全媒体记者 张茂 摄

在海口,连理枝民宿主理人黄阳致力于打造“吃在渔家、住在渔村、体验渔乐”的特色民宿。民宿依托东寨港红树林保护区,利用乡村闲置民居资源,以青砖外墙、船木家具等营造古朴风格,打造具有浓郁渔家风情的乡村精品民宿集群,其凭借“渔家乐+民宿+研学”的运营模式被列为全省乡村振兴典型案例。

目光转向陵水,疍家渔排海上民宿主理人冯冰将传统生活习俗与现代旅游需求相结合,入住的游客可以跟着渔民学撒网捕鱼,品尝海味美食,沉浸式体验疍家人“以舟为家”的生活方式。

琼中水央村的民宿。资料图

民宿服务,不止于“住”。除了体验渔乐、感受疍家风情,还有一些主理人民宿以住船型屋、看落日、玩漂流、体验农事为特色,赋予了住宿更多在地化的旅游文化内涵。记者曾到以落日美景闻名的海口荣山寮村打卡,发现海边多家主理人民宿在二楼设置了露台,供应饮品,以方便客人在黄昏时分欣赏落日。

根据《海南省乡村民宿发展规划(2018—2030)》,预计到2030年末,海南乡村旅游人数将达5000万人次,需要短租型乡村民宿约6500家。民宿产业的发展空间仍然很大,民宿主理人只要主动拥抱发展潮流,深挖活用特色在地资源,就一定能在市场竞争中赢得先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