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生产如何稳住“基本盘”,“菜篮子”怎样做到供应充足,乡村建设又取得了哪些亮眼成效?且看三亚如何书写“三农”发展新答卷。
今年,三亚多次遭遇台风及强降雨天气,农业生产面临严峻挑战。然而,在农户、企业、金融保险机构和政府多方协同发力下,三亚农业生产不仅稳住了“基本盘”,“米袋子”“菜篮子”供给充足,乡村建设也提质增效,“丰收答卷”成色十足。
2024年亚洲种子大会在三亚开幕,国内外业界代表洽谈业务。(资料图片)
“米袋子”稳产基础牢
民以食为天,食以粮为先。今年以来,三亚市贯彻落实国家“三农”工作部署,以乡村振兴为总抓手,围绕保障粮食安全与农民增收两大任务,巩固农业基础、升级产业、增强发展活力。
回顾今年年初,三亚在全力推进春耕生产、加强耕地保护、强化农业防灾减灾的基础上,争分夺秒抢农时、稳面积、调结构,田间地头一片繁忙。
在“藏粮于地”方面,高标准农田建设有实质进展。2019年至今,全市完成高标准农田建设19.85万亩,其中包含南繁科研育种基地9.59万亩。这些田地旱能浇、涝能排、路渠相连,今年雨水偏多,水稻、红薯等作物仍长势良好。因此,农民抗灾减灾能力明显提升,初步实现“大灾少减产、小灾能稳产、无灾多增产”。
在“藏粮于技”方面,科技增粮作用显著。“藏粮于技”关键在“技”,全市推进大面积单产提升行动,重点推广优质品种与高效栽培技术。农机化水平持续提高,三亚已受理1088台农机具的购置与应用补贴,补贴金额 1401.65万元,923户农户受益。同时,开展各类实用技能培训205人次,有效提升粮食作物生产全程机械化水平。大力推广宣传农机券政策和水稻机械化插秧技术,使水稻机械化种植率达36.3%,现代农业“科技范”更足,彰显科技力量。
“耕地有‘铁牛’,种田有插秧机,打药有无人机,现在种地轻松多了……”崖州区农户李大哥的感受,正是三亚农业现代化的生动写照。
此外,三亚发挥南繁优势,整合企业、科研院所和政府资源,认定挂牌南繁小院,促进成果本地化转化。通过技术推广服务,助农户提升种植管理水平,让科技成果落地。实施“绿肥沃土工程”,在南繁基地夏季休耕期填闲绿肥,采取统防统治、施撒石灰、监测肥力等措施,改良土壤地力,保障用地质量,为科研和生产提供沃土。
作为热带农业创新试验区,三亚推进“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聚焦良种、良法、良机配套,提升单产和品质。多年生稻试验示范项目8月插秧,有望实现“一种多收”。
丰收时节,稻浪翻滚,农机穿梭。农户在田头查看稻穗,脸上洋溢着喜悦之情。“今年雨水多,但田里排水快,虫害也防得住,收成没受大影响。”崖州区种粮户林大哥说道。
在育才生态区马脚村榴莲蜜生产基地内,工人正在采摘榴莲蜜。
“菜篮子”供应有保障
从“吃饱”到“吃好”,“菜篮子”与 “米袋子”一样,都是关乎民生的大事,承载着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不同于水稻田那金黄灿烂的丰收景象,蔬菜基地里,各类蔬菜郁郁葱葱,为三亚的秋天披上了一层翠绿的衣衫。走进天涯区过岭文门蔬菜基地,只见工人们正手脚麻利地忙碌着,择菜、装袋、装车,动作一气呵成。一辆辆蔬菜运输车在基地进进出出,菜田里一片繁忙,仿佛奏响了一曲欢快的丰收乐章。
基地负责人介绍,这里每日可产出菜心、小白菜等叶菜类蔬菜约2000 斤,直接供应本地超市和农贸市场。
今年受台风影响,暴雨频发影响蔬菜生产。过岭文门蔬菜基地提前启动应急机制,在台风来临前抢收4000斤蔬菜存入冷库。截至目前,已供应超过3万斤蔬菜,保障市场供应。
天涯区过岭文门蔬菜基地是三亚 “菜篮子”供应有保障的缩影。三亚落实“菜篮子”市县长负责制,推进常年蔬菜基地建设。全市现有基地1.6万亩,种植率约70%,自给率达65%,大棚面积2265亩,完成省级任务。
为保障基地建设,市农业农村局委托第三方用“无人机航测+现场核查” 监测骨干基地,精准指导生产。三亚还推广现代农业技术,推动蔬菜生产转型,智慧农业大棚提高叶菜单产。
小小的“菜篮子”,不仅装满了新鲜蔬菜,更承载着农民的致富梦想。
近年来,三亚通过以奖代补的方式提高农户种菜积极性。2021-2024 年,分别发放奖励资金345.47万元、532.27万元、747.64万元和664万元(截至反馈时),这些资金直接拨付至种植户账户,让农户切实感受到政策带来的保障。同时,推出蔬菜价格指数保险,财政补贴保费比例最高达 95%,为农户生产撑起了一把“保护伞”,有效保障了农户的生产权益,降低了农户因市场价格波动带来的风险。
“2025年我们将继续扩大保险品种覆盖范围,让菜农吃上‘定心丸’。” 市农业农村局相关负责人表示,2025 年将扩大保险品种覆盖范围,安排建设经费1500万元;年底考核骨干基地并发放奖励资金,确保“菜篮子”供应稳定。
乡村建设稳步推进
“千万工程”实施以来,三亚以坚定的决心和有力的举措,在乡村建设的征程上大步迈进。已启动3批、提质升级1批共39个和美乡村示范村建设,围绕“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的目标,全方位提升农业竞争力、农村吸引力、农民凝聚力,让乡村焕发出勃勃生机。
在产业发展方面,三亚乡村呈现出百花齐放的态势,打造了田湾薏米、白超种业、博后民宿、水蛟庭院、抱前康养、龙密研学、南山奇花异果、马岭天涯小镇等“一村一品”产业品牌,形成了各具特色、竞相发展的产业格局。
吉阳区、天涯区创建全国休闲农业重点县,万橡雨林等7个农庄获评省级共享农庄,成为乡村旅游的新亮点。
在乡村建设方面,大茅、水蛟、博后、中廖、那受等5个村入选中国美丽休闲乡村,西岛获得“中国最美渔村”称号,那受村等22个村获评省级和美乡村,23个村庄入选海南省农村集体经济“百强村”名单。
如今的乡村,道路宽敞整洁、房屋错落有致、环境优美宜人,农民的获得感显著提升,乡村的吸引力越来越大,成为人们向往的宜居宜业之地。
走进大茅远洋生态村国家级田园综合体,绿树成荫,瓜果飘香,游客们穿梭其中,体验采摘的乐趣。
走进博后村,民宿错落有致地分布在青山绿水之间,游客在田间体验农事,感受乡村生活的质朴与美好。村民阿明满脸笑容地说:“以前村里又脏又乱,游客都不愿意来。现在环境好了,游客多了,我们开民宿、卖特产,收入比以前翻了一番,日子越过越有奔头。”
“这里空气清新,风景如画,还能体验农事活动,是一个放松身心的好地方,以后我还会带家人来。”游客李女士说。
如今的三亚乡村,正以昂扬的姿态在乡村振兴的道路上阔步前行。一幅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美丽乡村新画卷正徐徐展开,吸引着越来越多的人前来感受乡村的魅力,共同见证乡村的繁荣与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