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海网、新海南客户端9月23日消息(记者 刘孙谋)秋日的海口演丰镇下塘村湿地,晨雾尚未散尽,一阵清脆的鸟鸣便划破天际。数十只体态轻盈的须浮鸥盘旋于水面上空,时而组队俯冲,时而精准叼鱼,一场充满野趣的“空中捕鱼秀”在此上演,不仅展现了湿地生灵的灵动活力,更印证了演丰红树林生态区的生物多样性魅力。
须浮鸥飞翔俯冲捕鱼。记者 刘孙谋 摄
须浮鸥飞翔俯冲捕鱼。记者 刘孙谋 摄
“看!它们又开始围鱼了!”清晨七点,蹲守在湿地观鸟点的摄影爱好者李女士,迅速举起相机。只见十余只须浮鸥展开灰褐色的翅膀,呈半圆形在水面上方低空飞行,翅膀扇动的气流搅动水面,受惊的鱼群被迫浮出水面——这是须浮鸥独特的“围猎战术”。
须浮鸥飞翔俯冲捕鱼。记者 刘孙谋 摄
须浮鸥飞翔俯冲捕鱼。记者 刘孙谋 摄
就在鱼群暴露踪迹的瞬间,一只须浮鸥突然收紧翅膀,如离弦之箭般垂直俯冲,尖细的喙尖精准刺入水面,转瞬便叼着一条银白色的小鱼腾空而起。落地后,它甩了甩翅膀上的水珠,仰头将鱼吞入腹中,整个过程不足两秒。旁边几只未捕到鱼的同伴,则继续盘旋观察,等待下一次出击时机,彼此配合默契十足。
须浮鸥飞翔俯冲捕鱼。记者 刘孙谋 摄
须浮鸥飞翔俯冲捕鱼。记者 刘孙谋 摄
须浮鸥飞翔俯冲捕鱼。记者 刘孙谋 摄
须浮鸥飞翔俯冲捕鱼。记者 刘孙谋 摄
“它们的眼睛像自带‘瞄准镜’,再灵活的小鱼也很难逃脱。”长期观察湿地鸟类的生态志愿者陈先生介绍,须浮鸥是演丰湿地的“常客”,夏季以捕鱼育雏为主,其俯冲时速可达40公里,喙部锋利且带有倒钩,能牢牢锁住猎物,“这种高超的捕鱼技巧,是它们在自然选择中练就的生存本领”。
演丰红树林湿地作为海南东寨港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重要组成部分,茂密的红树根系为鱼虾提供了栖息场所,也为鸟类打造了理想的觅食地。除了夏季活跃的须浮鸥,每到冬季,这里便成为候鸟的“温暖驿站”。
须浮鸥飞翔俯冲捕鱼。记者 刘孙谋 摄
须浮鸥飞翔俯冲捕鱼。记者 刘孙谋 摄
“11月开始,成群的鹬鸟会在这里‘猫冬’,清晨时分,上千只鹬鸟起飞时形成的‘鸟浪’,能把天空都染成灰白色。”陈先生笑着说,去年冬天,他曾拍到青脚鹬、红脚鹬混群觅食的场景,“它们低头啄食的动作整齐划一,像一支训练有素的‘地面觅食队’”。
须浮鸥飞翔俯冲捕鱼。记者 刘孙谋 摄
据演丰镇林业站统计,目前湿地已记录到鸟类150余种,其中不乏栗树鸭、白胸翡翠等观赏性鸟类,国家一级保护动物黑脸琵鹭也偶有现身。随着湿地生态保护力度加大,越来越多的鸟类选择在此栖息,生态多样性持续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