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南省农业农村厅 助农商城
您当前位置:首页> 新闻 >  资讯

南国智库·财经观察 | 海南章雄鱼苗:从“廉价苗源”到“产业破局”的深海之探

   来源:南海网、新海南客户端   时间:2025-09-23 18:20:09

南海网、新海南客户端记者 叶长文

每年台风的生成消息,总让海南海上养殖户倍感揪心。这种季节性波动,也凸显出当地章雄鱼苗产业“看天吃饭”的困境。

每年12月至次年4月,海南东部海域的渔排总会迎来繁忙季——渔民们驾着渔船穿梭于蔚蓝海面,捕捞成群的章雄鱼苗,这些指尖大小的生命,将从这里启程,经网箱暂养、海关监管,最终“游”向日本的养殖海域。今年7月,万宁大洲岛海域完成最后一船出口,这是今年海南口岸最后一船章雄鱼苗出口。

今年7月,海南万宁大洲岛水域,一艘载运16万尾章雄鱼苗的外籍渔船驶向日本。海南日报全媒体记者 张茂 摄

作为全国章雄鱼苗出口的“主力军”,海南占据全国出口量的七成以上,然而这条延续40余年的产业链,正站在从“依赖野生”到“人工可控”、从“廉价苗源供应”到“高端产业升级”的关键路口。

行业现状

七成出口背后的“季节依赖”与“价值困局”

“海南的章雄鱼苗,是日本市场的‘刚需品’。”万宁鸿洋贸易有限公司总经理宋小刚的话,道出了海南在全球章雄鱼产业中的特殊地位。

海南野生章雄鱼苗出口。海口海关供图

据海口海关数据,今年以来,海南章雄鱼苗出口已达41批次、527.25万尾,货值约1.64亿元,同比增幅均超17%。

而这一成绩的背后,是海南得天独厚的自然禀赋——章雄鱼作为洄游鱼类,对水质、水温极为敏感,每年冬季会从日本海、中国东海洄游至海南东部海域,在琼海、万宁、陵水至三沙的海域产卵,这里清澈的水体、丰富的藻类与饵料生物,成为鱼苗生长的“天选之地”。

海南野生章雄鱼苗在近海渔排暂养后出口。海口海关供图

“渔民最清楚什么时候下网。”宋小刚介绍,每年11月至次年3月,陵水、万宁的渔民会趁着鱼苗集群期开展捕捞,将捕获的野生鱼苗卖给养殖公司,经3~4个月近海渔排暂养,待规格达到10厘米左右后,再由贸易公司收购出口。

这种“捕捞-暂养-出口”的模式,已在海南延续40余年,形成了从渔民到养殖企业、再到外贸公司的产业链条。

但这条看似成熟的链条,却暗藏着难以突破的“季节依赖症”——由于依赖野生苗种,每年6月后,随着台风季来临、野生苗源枯竭,整个产业便进入“休眠期”,工人返乡、渔排闲置,直到下一个捕捞季到来。

更突出的矛盾在于“价值倒挂”。海南大学、海南省种业实验室教授骆剑直言:“我们现在只是廉价苗种的供应地。”渔民捕捞的一条野生鱼苗,售价仅3-5元,即便经过暂养出口,每尾利润也十分微薄;而这些鱼苗运抵日本后,经18个月养殖长成8-10斤的商品鱼,成为日料中仅次于金枪鱼的高端食材,刺身售价远超三文鱼,产业链的大部分利润留在了日本。

宋小刚算了一笔账:“日本对食品进口关税严格,且有配额限制,他们只进口鱼苗自己养,我们想出口商品鱼,运输成本和市场准入门槛都太高。”

这种“低端锁定”还面临着野生资源的不确定性。骆剑指出,近年来野生苗种的规格参差不齐,且受海洋环境变化影响,捕捞量波动明显。

技术破局

人工繁殖打开“全年可控”之门

“要打破困局,首先要解决‘苗’的问题。”骆剑的课题组从2021年起,便将章雄鱼人工繁殖纳入研究范围。与金鲳同属鲹科的章雄鱼,其人工繁殖此前在国内研究较少,而骆剑团队与海南青利水产公司等单位合作,通过4年联合攻关,已连续在2022年至2025年实现规模化人工繁殖,年均产出十万尾以上的规格鱼苗。

海南人工苗种养殖的章雄鱼。骆剑 供图

“人工苗种的优势,远超野生苗种。”骆剑的结论源于实验数据:人工繁殖的鱼苗规格均匀,生长速度比野生苗快10%-15%,“在陵水的试验网箱中,人工培育的章雄鱼顺利度过了3个夏天,能够适应海南的气候。”这一突破,不仅解决了产业“靠天吃饭”的难题,更为海南从“野捕资源出口”转向“全人工养殖”奠定了基础。

此前,行业内曾有“野生苗种优于人工苗种”的观点,骆剑团队认为,只要通过示范推广让养殖户看到实际效果,人工苗种替代野生苗种的进程会逐步加快。

目前,骆剑团队正与各方合作,推进三亚、陵水的商品鱼养殖示范项目。“海南的水质比广东、福建更优,养出的章雄鱼肉质更鲜美,完全能对标高端市场。”在去年的一次鉴定会上,专家对海南养殖的章雄鱼给予高度评价,认为其口感可与金枪鱼媲美。这一认可,让团队更坚定了“高端化”的发展方向——未来,海南不仅能出口鱼苗,更能产出直接供应高端餐厅的商品鱼。

产业升级

从“单个环节”到“全链布局”的挑战与建议

尽管人工繁殖技术取得突破,但海南章雄鱼商业化养殖产业的升级,仍需破解多个环节的“梗阻”。骆剑与宋小刚均认为,政策引导、市场培育、设施升级,缺一不可。

海南人工培育的章雄鱼苗。骆剑 供图

在政策层面,需要政府出台专项扶持政策。骆剑建议,可在三亚、陵水布设1-2个规模化养殖示范点,提供引导资金与技术指导,“让养殖户看到人工养殖的可行性,增强市场信心。”同时,针对高温期病害防控、专用饲料研发等技术痛点,可通过科研项目立项的方式,组织高校、科研院所与企业联合攻关,“海南夏季高温对章雄鱼养殖有一定影响,但通过疫病防控和养殖技术改进,完全可以解决。”

市场培育则是更长期的任务。宋小刚坦言,国内消费者对章雄鱼的认知度极低,“很多人不知道章雄鱼是什么,更别说生吃了。”

而日本市场的需求正逐年下降——随着年轻人消费习惯的变化,日料中章雄鱼的消费量增速放缓。这意味着,海南章雄鱼产业必须开拓国内市场。

陵水渔排上,海南章雄鱼在进行人工催产繁殖。骆剑 供图

骆剑提出“借力自贸港”的思路:“海南自贸港封关后,会有更多国际游客来琼,可在高端酒店、餐厅推出章雄鱼刺身,打造‘海南特色海鲜’品牌;同时,通过冬交会、渔博会等平台,吸引国内经销商订单,逐步打开内陆市场。”

此外,深远海养殖设施的升级,是应对台风等自然灾害的关键。目前,海南章雄鱼苗养殖主要集中在近海鱼排,台风季易受损。

骆剑建议,可借鉴挪威三文鱼的深远海养殖模式,发展大型养殖工船或深海网箱,“深远海水质更优,且抗风浪能力强,能实现全年养殖,避免季节闲置。”但他也强调,深远海养殖成本较高,需政府引导国企与社会资本合作,“降低风险,可采用‘政府+企业+渔民’的合作模式。”

海关监管的“智慧化”升级,也为产业发展提供了助力。据海口海关介绍,目前已推行“视频监装+随机抽查”的远程监管模式,依托5G摄像头与户外电源,实现了鱼苗装船的“全程可视化”。

海口海关依托“5G摄像头+户外电源”监管设备,创新临时开放水域视频远程监管模式。海口海关供图

这一模式不仅让每航次装船时间提早90分钟,鱼苗损耗减少30%,还使每航次综合成本下降超3500元。文昌海关还设立了鱼苗出口“绿色通道”,提供“提前申报”“船边验放”等服务,让鱼苗“出海”更高效。

宋小刚感慨:“以前海关关员要驱车130多公里到现场,遇上雨天更麻烦;现在远程监管,效率提高太多,鱼苗成活率也有保障。”

未来展望

从“出口名片”到“产业标杆”的深海之梦

站在海南自贸港建设的风口,章雄鱼产业的未来,不仅是“产值过亿”的外贸亮点,更可能成为“海洋经济高端化”的标杆。骆剑认为,海南拥有天然的海域优势、自贸港的政策优势,以及人工繁殖的技术优势,有条件打造“全球章雄鱼产业高地”。

骆剑在陵水渔排上给海南章雄鱼打促排卵针。骆剑 供图

“未来5-10年,是海南章雄鱼产业转型的窗口期。”骆剑规划着清晰的路径:先通过人工苗种替代野生苗种,实现种源可控;再通过示范养殖,培育商品鱼市场;最终形成“育苗-养殖-加工-销售”的全产业链,“到那时,海南不再是‘廉价苗源供应地’,而是能掌控定价权的‘高端产品输出地’。”

宋小刚也对未来充满期待。作为从业多年的外贸人,他见证了海南章雄鱼苗产业的起起落落,“如果能把商品鱼做起来,我们的利润会翻几番,渔民也能有更稳定的收入。”他计划未来与养殖企业合作,尝试小规模养殖商品鱼,“先从海南本地的高端餐厅做起,慢慢积累口碑。”

从渔民手中的几元钱鱼苗,到餐桌上的高端刺身;从依赖野生的“季节产业”,到全链可控的“全年产业”——海南章雄鱼的“东渡记”,正在书写新的篇章。这条“游”向深海的鱼,不仅承载着渔民的生计、企业的希望,更见证着海南海洋经济从“资源依赖”到“创新驱动”的转型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