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南日报全媒体记者贾磊
八月的临高,柚香满园。
8月27日,在波莲镇乾彩村的千亩柚子基地里,沉甸甸的红心柚压弯了枝头,工人们手持摘果器穿梭于果林间。饱满的果实被轻轻托住,手腕一转便利落剪下,落入身旁的果袋,清甜的柚香混合着湿润的泥土芬芳,弥漫在忙碌的空气中。
这幅生动的丰收画卷,正是临高柚子产业蓬勃发展的真实写照。
丰收季里的“黄金果”
清晨6时,天刚蒙蒙亮,红星农场汇临果园基地负责人谢小兵便组织村民开始了新一天的采摘。在红星农场的汇临果园基地,排球大小的柚子缀满枝头。“今年阳光雨水充足,柚子长势特别好。”谢小兵抹了把汗,“甜度很高,水分足,果肉细腻。”
在裕禾实业有限公司的基地里,厂长陈立群正指挥着采收工作。“红心柚是我们的主打品种,天气好的时候一天能采七八车。”他指着远处的运输车说,“10天就能完成这片区域的采收。”基地采用临高县农机服务队指导的采收方法,通过便捷运输确保果实新鲜度,目前已实现采收数十万斤。
这种丰收景象并非偶然。临高县波莲镇相关负责人介绍,该县全镇1.2万亩柚子中,红心蜜柚占比超过70%,2023年产量达4800万斤,产值逾1.4亿元。“我们推广生态种植,施用有机肥,使用防虫套袋、诱虫粘等技术。”该负责人说。
产业化运行的“临高模式”
走进海南福柚公司的包装车间,截然不同的忙碌场景映入眼帘。自动化分拣线上,柚子经过清洗、分级、包装等工序,被贴上“邬柚”品牌标签,准备发往全国各地。“我们从种植到销售形成了完整产业链。”公司负责人邬天赐介绍,“产品附加值提高了30%以上。”
这种产业化运行得益于“村合作社+公司+乡村振兴产业资金”的创新模式。在乾彩村,村民王大姐一边为柚子套上防虫袋一边说:“我把土地流转给公司,每月还有3000多元工资,比过去自己种强多了。”目前,该模式已带动周边200多户村民增收,户均年收入增加2万元以上。
科技赋能让产业化如虎添翼。海南大学科技特派员服务团定期到基地指导,推广水肥一体化、科学修剪等技术。“过去凭经验种,现在靠数据管。”基地技术员指着手机上的种植APP说,“土壤湿度、养分含量一目了然,管理更精准了。”
从田间到全球的产业升级
8月14日,2025年海南名特优瓜果产销对接推介会在临高举行。会场内,供应商与采购商热烈洽谈;会场外,满载柚子的冷链车整装待发。物流是出岛的关键。省供销合作联社与顺丰速运签署战略合作协议,为柚子提供全程冷链保障。“从枝头到餐桌不超过48小时。”顺丰负责人表示,“我们特别增设了航空专线,确保新鲜度。”
展望未来,临高县正规划建设集种植、加工、旅游于一体的产业综合体。“让游客不仅能品尝柚子,还能体验采摘、参与制作柚子茶。”临高县农业农村局负责人王赵未说,“推动一二三产深度融合,让柚子真正成为富民强县的‘黄金产业’。”
从传统种植到现代化产业,从地方特产到国际品牌,临高柚子正在完成一场华丽的产业跃升。在这片充满希望的土地上,丰收的喜悦与产业化的脉动交织,奏响乡村振兴的动人乐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