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南省农业农村厅 助农商城
您当前位置:首页> 新闻 >  产业发展

海口乡村“艺”气风发景象新

   来源:海口日报   时间:2025-08-29 11:46:33

波光粼粼的海岸旁,渔村屋舍错落有致;椰林掩映的墙面上,“雷公马”脚踏冲浪板,穿梭于橘色日落间……在秀英区西秀镇荣山寮村,一幅幅生动的壁画跃然村舍墙壁之上,干净整洁的村道旁,不时有游客驻足打卡、漫步闲谈。

近年来,艺术与乡村的融合实践正在海口众多乡村蓬勃兴起。入驻乡村的文艺工作者们,通过建筑营造、文化活动、非遗传承等方式,让艺术基因深度融入乡村肌理。这般“梳妆打扮”不仅让乡村“颜值”飞升,更激活了乡村资源价值,提升了村民的物质和精神双重获得感,为乡村振兴铺展出生机盎然的新图景。

8月28日,游客在荣山寮村游玩。记者 石中华 摄

□海口日报记者 陈丽园 陈晓洁 陈歆卓 李欣

艺术植入 唤醒乡土魅力

艺术为乡村注入的第一缕活力,是对乡村本土魅力的焕新表达。8月25日,记者走进龙华区龙桥镇挺丰村委会昌学村,仿若踏入一个梦幻的动漫世界:火山岩砌筑的古厝与跃动的动漫涂鸦、灵动的卡通装置相映成趣,浓厚的新潮创意气息扑面而来。2021年,挺丰村引入专业团队打造龙华昌学动漫小镇,为这座古村注入全新生命力。如今,作为龙华动漫产业园一期,昌学村已蝶变为国漫出海的重要创作基地。

8月22日,龙华区龙桥镇挺丰村委会昌学村动漫气息浓厚,吸引不少市民游客在此参观游览。记者 康登淋 摄

不远处的保明村,延续着这份艺术赋能的脉络。作为龙华动漫产业园二期的保明数字创意街区,一排排多巴胺色系的房屋充满活力,二次元元素和创意美陈布置随处可见,让古老的乡村在新潮艺术中重焕青春。“经这么一改造,村里不光模样变美了,人气也越来越旺,我们都很开心。”看着家乡的新变化,村民吴挺位笑着说。

同样因艺术而“破圈”的,还有美兰区898艺术村。村里多姿多彩的巨幅墙绘让人目不暇接,仿佛置身于一个充满想象力的艺术空间。近年来,898艺术村以发展文化艺术产业为突破口,对原生态建筑进行了保护、修复和艺术再创造,融入艺术墙绘、艺术装置、绘画雕塑等公共艺术作品,吸引各类艺术家入驻。

摄影师李开乐便是其中一位。他在村里开了一家摄影工作室,闲暇时与村里的艺术家们一起喝喝咖啡、聊聊艺术创作。“这里既有乡野的宁静,又有艺术的热闹;既是市民游客的假日好去处,也是我们创作者的‘灵感栖息地’。”李开乐说。

“目前,898艺术村已吸引美术馆、文创展厅、音乐工作室、陶艺工作室、标本工作室等约70个机构和工作室入驻,艺术呈现形式愈发丰富多样。”898艺术村负责人王凯说,下一步将持续推出各类活动,鼓励文艺工作者扎根创作、创业与生活,为乡村发展带来更多文化产品与创新动力。

业态融合 点亮“诗与远方”

当艺术唤醒了乡村的颜值与气质,如何让这份吸引力转化为可持续的发展动能?海口各乡村的实践给出了答案:以业态融合为纽带,让“艺术风景”变为“发展前景”,为每个乡村勾勒独一无二的“诗与远方”。

8月23日,位于龙桥镇道贡村的西西农场内,不少亲子家庭在此共享快乐时光。记者 康登淋 摄

在昌学村,动漫产业的蓬勃发展已衍生出商业、特色农文旅等多元业态。“随着越来越多的动漫企业落户,常年空置的民宅得到有效利用。”挺丰村党总支部组织委员、昌学物业公司总经理林美良介绍,如今村民不仅能靠出租房屋获得稳定收入,不少在外务工村民还回到村里,投资开起了咖啡厅、水吧、农家乐、研学宿舍,实实在在吃上了“旅游饭”。“我们还盘活闲置场地举办漫展、研学、乡村集市等活动,进一步丰富业态,推动‘流量’转化为‘留量’,全方位支撑乡村文旅发展。”林美良说。

在琼山区云龙镇长泰村,艺术赋能的路径则与红色文化深度融合。长泰村积极利用红色文化资源,将冯白驹故居、将帅成长营基地等红色景点串联成红色旅游路线,让游客在重温壮阔历史的过程中,感受红色文化的力量,为乡村振兴注入独特的红色动力。

8月12日,市民游客在云龙镇长泰村冯白驹故居参观。记者 苏弼坤 摄

荣山寮村的探索,更添了几分“海味”。这个因海湾风光与美丽落日而被人熟知的渔村,正因艺术的介入勾勒更长远的发展图景。西秀镇相关负责人介绍,荣山寮村计划以现有艺术壁画为基础,进一步发展手工艺、民宿、艺术教育等特色文化产业,吸引更多艺术人才落地扎根,同时通过举办渔民画展、海洋主题艺术市集、民俗体验活动等,将艺术元素与当地渔业文化、滨海风光深度融合,打造“看壁画、做手作、住民宿、品海鲜”的一站式体验,推动乡村文化、旅游、商业、体育融合发展,让海边的“艺术村”真正成为游客愿来、爱来的“打卡地”。

长效培育 描绘振兴画卷

艺术赋能乡村振兴,绝非表面的“涂脂抹粉”,而是要深植根基、建立长效机制,让艺术基因融入乡村肌理。近年来,海口通过人才培育、活动延续、产业深耕等路径,让艺术在田野间生根发芽,绽放出绚烂的花朵。

市民游客参加北港岛鲸喜生态艺术季公众体验日活动,体验热转印烫画。记者 杨鹤 摄

今年6月举办的北港岛鲸喜生态艺术季,中韩艺术家与村民共同以“鲸鱼”文化创作户外雕塑,还开设培训课教村民设计文创产品。如今的北港岛,鲸鱼造型雕塑、墙绘随处可见,艺术氛围引客不断。“这不仅带来艺术体验,更唤醒了乡村内生动力。”北港村驻村第一书记凌云说,后续将依托生态与历史底蕴,开展多元文化活动,激发乡村发展活力。

产业长效发展离不开专业平台的支撑。2023年,海南漫旅文化发展有限公司成立,作为龙华动漫产业园运营平台,从企业服务、项目合作、股权合作三方面,构建“平台+资源+服务”生态链,以“文创+科技+平台+投资”模式推动数字创意产业向前,持续赋能乡村振兴。

“园区提供‘一站式’服务,还搭建跨境数字场景,打造国际数字游民社区。”龙华动漫产业园运营部经理李珍介绍,园区一期已吸引全国100余位动漫人才,二期保明村片区近70家数字创意企业入驻,产业集群效应凸显。下一步,该产业园将深化政策解读、精准对接资源,助力企业发展,为乡村振兴注入持久动力。

艺术赋能的长效性,更体现在滋养村民文化素养、唤醒村民参与热情。近期,秀英区荣山寮“Dǔn寮”渔文化体验周上,渔民讲述打鱼故事,教游客编织渔网兜,让传统技艺成为可参与的现代体验。环保共创环节,艺术家与渔民组成“双导师”,带参与者将废弃渔具改造成实用物件或艺术装置。“活动紧扣渔村特色,让艺术家深入乡村与村民共同创作,不仅吸引游客参与,还带动了渔村经济。”荣山寮村党支部副书记符德辉说。

从艺术植入到业态融合,再到长效培育,在椰城乡村沃野,艺术正为新时代乡村振兴写下充满诗意的注脚。“小艺术”撬动乡村“新活力”的画卷,正在更多村落徐徐铺展。

记者手记 “艺术+乡村”不止于“1+1”

□海口日报记者 陈丽园

艺术是点亮乡村的“魔法棒”。漫步海口的村落间,从荣山寮村墙上灵动的“雷公马”壁画,到昌学村火山岩古厝与动漫涂鸦的碰撞,再到898艺术村里艺术家们的创作身影,艺术与乡村的融合,不仅重塑了乡村的“外在模样”,更激活了乡村的“内在动力”,成为推动乡村振兴的生动实践。

艺术赋能乡村不是“1+1”的简单叠加,其产生的价值远大于“2”:昌学村靠动漫产业带动房屋出租、农家乐经营;荣山寮村借壁画引客,催生手工艺、民宿规划——实现从“颜值提升”到“价值提升”的跨越。

乡村振兴需要“美”的引领,更需要“实”的支撑。未来海口还需精准发力,强化规划引领,结合不同乡村的自然禀赋、文化底蕴量身定制艺术赋能路径,避免同质化复制,让每个村落都保留独特“气质”;要不断完善乡村配套服务,提升公共服务水平,推动“打卡”变“多次消费”;要鼓励村民参与,通过技能培训、合作经营等方式,让村民从艺术改造的“旁观者”变为“参与者”“受益者”;要搭建长效平台,加强艺术家、企业、乡村的对接合作,推动艺术创作与市场需求、非遗传承、研学教育等深度融合,形成可持续的产业生态。

相信在科学规划与多元赋能下,海口艺术融入乡村的实践将让更多村落“美起来”“活起来”,成为乡村振兴持久动力,绘就兼具“颜值”与产值的新图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