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海南日报全媒体记者 刘阳秀
11月7日上午,昌江黎族自治县昌化镇新城村一处蜜瓜种植基地的分选车间内,上万个刚采摘的蜜瓜整齐地“躺”在地上,“吹”着空调预冷,等待工人将它们逐一套袋打包、贴牌装箱。
这是昌江新近上市的小型蜜瓜品种——“小金珠”。蜜瓜产业上新,是昌江推动农业提质增效的具体实践,将进一步丰富消费者的果盘。
近年来,昌江持续推进农业现代化,不断推出“新奇特优”农产品,同时逐步扩大渔业养殖规模。全县农业正从“种得好”“养得好”向“卖得好”稳步迈进,为乡村振兴注入强劲动能。

新上市的“小金珠”蜜瓜。海南日报全媒体记者 刘阳秀 摄
推新品 提升产业竞争力
“第一笔订单定了6万斤,分两批发货。”在分选车间内,基地负责人、海南果鲜生农业开发有限公司总经理邹剑虹忙着给工人分工。他介绍,此前“小金珠”已经试种两年,如今正式开始量产,先发往上海,再分发至全国各地,“后续还有出口的计划”。
相比普通蜜瓜,“小金珠”具有耐高温、早熟、脆甜爽口等优点,从种植到采摘只需65天左右,比普通蜜瓜生长期缩短约20天;并且其最高糖度值超18度,从瓜瓤到近皮处的果肉都很甜,“就连靠近瓜皮部分的果肉糖度也在12度以上。”邹剑虹说。
他介绍,“‘小金珠’全年均可上市,在每年5月至9月高温季节,能有填补解省内高品质蜜瓜供应不足的空窗期。”邹剑虹说,不仅如此,“小金珠”每只瓜平均重量在1.5至2斤,非常适合青睐小型瓜的消费群体,更好地迎合了当代年轻人的需求。
邹剑虹的基地里,除了新出道的“小金珠”,还有近几年在全国瓜界不断“出圈”的明星产品——阿鲁斯网纹瓜。它的果肉既如冰淇淋一样软糯绵密,又有满口爆汁的水润甘甜,如今除了销往全国各地高端商超外,在海外市场也大受欢迎。

工人在采摘“小金珠”蜜瓜。海南日报全媒体记者 刘阳秀 摄
近日,阿鲁斯网纹瓜入选省农业农村厅发布的2025年“海南鲜品”品牌目录,这也让邹剑虹更加充满干劲。明年,该基地网纹瓜种植面积将扩大至1800亩,满足更多“吃瓜群众”的需求。
优越的气候和土壤条件让昌化镇不只有蜜瓜的芬芳,还有其他新奇美味。“现在植株已经长到三四十厘米高,再过两个月左右就能有收获。”该镇杨柳村村民孙俊科说,他在9月初种下的七彩花生已进入生长中期,近期正忙于浇水、施肥,做好管护。
作为返乡创业的带头人,孙俊科2023年回村盘活80余亩闲置地,率先引进七彩花生种植。今年下半年,他家种植面积已突破100亩,更带动不少乡亲加入种植行列。
推品牌 夯实产业根基
11月9日下午,昌江十月田镇好清村的凤梨地里,“90后”小伙高庆在给自家的苗催花。今年上半年,他种植的几十亩凤梨喜获丰收,下半年他管理的面积扩大到了100余亩。
“现在大家一提到我的名字,就会想到凤梨。”高庆笑道。8年前,他返乡创业,多年的耕耘里,他不仅靠凤梨打响好清村的名声,还借助电商渠道带动全村农产品销售,帮助不少村民走上电商之路。前些年,高庆家门口挂上了“昌江县国家级电子商务进农村综合示范项目·村级电商服务示范站”的牌子。
不久前,高庆还在家里开起了农资店。他表示,凤梨作为十月田镇的支柱产业,农户对施肥用药需求大,但自己走访多地后发现,不少农资市场存在价格不透明、供应混乱等问题。“利用自家闲置房屋开店,既降低运营成本,也为村民提供价格合理的农资产品。”
自2018年被农业农村部认定为香水菠萝“一村一品”示范村,好清村发展生产步履不停。如今,全村种植规模已有1.3万余亩,正申请国家农产品地理标志,推进统一包装、溯源管理等标准化建设。近年来,该村依托以香水菠萝种植为核心的农业产业,获评“全国乡村特色产业亿元村”。
在最新公布的2025年“海南鲜品”品牌目录中,海南太阳岛农业科技开发有限公司的凤梨同样榜上有名。自2009年在十月田镇承租土地至今,该公司凤梨生产基地已扩种到约3000亩,与此同时,该公司还着力推动规模化种植向品牌化运营的发展。
目前,十月田镇凤梨种植面积约3.5万亩。山海黎乡的凤梨产业,正以品牌化的集群之势,赢得市场的更多关注。

果农在给凤梨催花。海南日报全媒体记者 刘阳秀 摄
扩规模 布局全产业链
当前,昌江冬季瓜菜种植规模稳定在15万亩,已形成“优势主导+特色精品”的种植格局。其中,西瓜、玉米、南瓜作为三大核心品类,种植面积达10.54万亩,占总面积的70.2%。近日,该县全面启动冬季瓜菜种植,目前已完成种植4万余亩。
在巩固主导品类的同时,昌江还积极发展特色精品瓜菜种植,黑皮冬瓜稳定在1.1万亩,整体规模保持平稳,产业结构进一步优化。如今,昌江常年蔬菜基地面积保有量达3855亩以上,常年蔬菜自给率超过75%。
昌江的现代化农业布局不仅限于种植领域,渔业同样展现出规模化发展的强劲态势。
“最近忙着修补渔网,基本每两个月就得换修一次。”11月6日下午,在海南昌江元道养殖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元道公司),养殖场场长林禄壮安排好工人修补渔网后,在办公室里泡起了茶。“现在还不是最忙的时候,忙起来连喝茶的时间都没有。”他打趣道。

元道公司工人在修补渔网。海南日报全媒体记者 刘阳秀 摄
林禄壮所说的“忙”,是指从年底持续到明年春节前的第二波收渔季。今年4月,元道公司投放了1000多万尾金鲳鱼苗,8月至10月已完成首批收获,预计12月将迎来第二批捕捞,整个生产节奏一直持续到明年春节前后。
作为昌江海洋渔业的龙头企业,2023年,元道公司入选农业农村部公布的国家级水产健康养殖和生态养殖示范区名单并获授牌。目前,元道公司用海面积达190公顷,共建设投放49口周长100米的深海网箱,年产金鲳鱼近700万斤,年产值约1亿元。
高产背后,离不开精细化管理与全产业链布局。“我们定期修补渔网,防止‘跑鱼’造成损失;同时公司积累了稳定客户渠道,鱼苗也由固定母鱼资源供应。”林禄壮介绍,公司有自己的加工厂,基本实现了从生产、加工到销售的全链条产业布局。
在元道公司周边,洋鸿实业有限公司和永恒深海养殖有限公司也积极发展深海网箱养殖。其中,永恒公司年产量约800万斤,年产值近1.2亿元。不远处的海南好又多海洋科技产业发展有限公司已拍下500公顷海域用海权,近期工人正加紧建设网箱,预计不久将正式投产。当前,昌江深远海养殖版图正稳步拓展。
从种植业到养殖业,昌江热带特色高效农业正朝着结构优化、竞争力提升的方向稳步迈进。在这里,一幅现代化农业的宏图正徐徐展开。(海南日报石碌11月13日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