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羊山革命根据地仁台陈列馆学习革命历史、沿着红色仁台长廊了解先烈事迹、伫立仁里红色广场许下强国誓言……日前,一场别开生面的红色研学活动在龙华区新坡镇仁里村委会仁台村举行,来自海口滨海九小的200余名学生走进仁台爱国教育研学基地,沉浸式学习红色文化,传承红色基因。
今年以来,仁台村深挖琼崖革命老区红色资源,以村企合作模式发展特色研学产业,推动红色文化传承与乡村产业发展深度融合,既让革命精神代代相传、红色基因浸润人心,更带动村民在家门口实现就业增收。
海口日报记者 陈歆卓 特约记者萧海山

滨海九小的学生在参观羊山革命根据地仁台陈列馆。海口日报记者 康登淋 摄
深挖红色资源 打造研学课堂
仁台村的红色底蕴,是发展研学产业的“根”与“魂”。作为琼崖早期革命根据地,这里留存着烽火瞭望台、古漫道、农会亭等红色历史文化遗址。陈列馆内的一张张老照片、一段段文字,静静诉说着仁台村的峥嵘岁月和革命前辈的艰苦奋斗史。
“近年来,我们运用红色文化资源优势,着力发展红色旅游、研学等产业。但由于缺乏专业运营经验,此前多是‘看展讲解’的传统模式,游客停留时间短,产业带动效应有限。”仁里村党支部书记李武介绍,今年仁台村引进了具有丰富经验的研学基地运营企业,以“史实为骨、体验为肉”重构研学体验,设计出红色研学“剧本杀”——将仁台革命历史拆解为“暗夜星火”“琼崖守土”等四大主题篇章,参与者们将化身“革命志士”,体验传递密信、破译暗号、练枪打靶等场景,通过沉浸式体验,让红色基因入脑入心。
“以前从课本上学习革命故事的时候,感觉有些遥远。但这次在仁台村的陈列馆里,看到革命先辈们用过的武器,才真正认识到了革命先烈的伟大,也真正懂得为什么要珍惜我们现在的美好生活。”研学活动后,滨海九小学生吴淑涵在笔记本上写下感悟。
构建产业生态 联动村民增收
研学产业的红火,也让村民的“钱袋子”跟着鼓起来。
村民谢小妹在仁台爱国教育研学基地游客中心上班。“以前靠天吃饭种庄稼,收入不稳定。现在在家附近上班,方便照顾老人孩子,还能捎带着卖自家种的农产品,真是再好不过了。”谢小妹说。
“我们正探索‘传承精神’与‘带动增收’双轨并行的发展路径。”李武介绍,研学基地运营后优先吸纳村民就业,接下来将重点引导村民参与红色研学纪念品等相关产品生产,让更多村民通过产业发展实现就业、增加收入。
在李武看来,红色资源是不可再生的文化资源,革命老区更要传承好红色基因,赓续好红色血脉。他告诉记者,下一步,村里计划修复火山岩洞、红军兵工厂等革命遗址,推进“红色研学+乡村振兴”融合,同时升级步道,串联遗址与民宿等配套设施,持续讲好红色故事、传承红色基因,以红色文化为纽带赋能乡村振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