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南省农业农村厅 助农商城
您当前位置:首页> 新闻 >  资讯

海口渔村以“渔”为核走上乡村振兴之路

   来源:海口日报   时间:2025-10-17 09:36:39

“大家不用着急,今天的鱼又多又新鲜。”10月14日晚,秀英区西秀镇荣山寮村渔民将渔船靠岸,刚搬下渔获便引来市民游客围拢问价。“最近渔获足、品质高,一上岸就被抢购一空。”言语间渔民王禄军满是喜悦。

渔民这份喜悦的背后,是海口推动“渔文旅”深度融合,点燃渔村经济新引擎的生动实践。近年来,海口以“渔”为核心纽带,深度挖掘“渔文化”内涵,推动传统渔业与文化、旅游以及体育等业态深度融合。如今,从龙舟赛点燃渔村热情,到手工体验传递渔乡韵味,再到民宿产业带动村民增收,“靠海吃海”的传统渔村焕发了新活力,走出了一条兼具生态效益、文化效益与经济效益的乡村振兴之路。

8月16日,2025年荣山寮开渔季举办多彩活动,市民游客沉浸其中。海口日报记者 石中华 摄

□海口日报记者陈丽园 陈晓洁

渔业焕新:“鲜”体验激活产业链条

10月14日晚,秀英区西秀镇荣山寮村沙滩鱼市灯火通明、人声鼎沸,市民游客汇聚于此等候渔船归来。海面上,载满渔获的归航渔船缓缓靠岸,渔民们分工协作卸货、搬运、打包,鲜活的白鲳鱼、海虾、螃蟹等在垫子上翻腾。“在沙滩上选鱼买鱼果然很有趣,待会儿我们直接去店里加工,新鲜的渔获肯定很美味。”游客程雯告诉记者,此前她听说荣山寮村沙滩鱼市人气旺,这次特意带着家人前来,就是为了亲身感受这份独特的渔家风情。

当晚,美兰区三联社区亮脚港也迎来一天最热闹的时刻。满载基围虾、鱿鱼、梭子蟹等的渔船陆续靠岸,堆成小山的鲜活海鲜瞬间吸引了大批市民游客。叫卖声、讨价还价声与海浪声交织,点亮了渔港之夜。

“根据潮汐规律,渔船归港时间每天都不同,这几天都是晚上回港……”在热闹的人群中,渔民王光武用手机拍摄短视频,向网友展示当天的渔获。有着多年捕鱼经验的王光武,近年来将传统渔业和互联网结合,通过拍摄短视频、网络直播等方式,把渔港的热闹、海鲜的鲜活,实时传递给屏幕另一端的消费者。“视频可以让大家直观了解海鲜品质。通过拍短视频和直播,现在线上买我们海鲜的人越来越多。”王光武说。

“鲜”是海口渔村的核心竞争力。过去,渔民仅靠售卖渔获谋生。如今,“鲜”串联起“捕捞—销售—加工—体验”全链条,推动传统渔业实现价值跃升。

三联社区亮脚港市集旁的海鲜加工店,则延续了“鲜”的体验。清蒸、白灼、香辣等多样做法,让市民游客第一时间品尝海鲜滋味,“买海鲜、享加工”成为游客必体验项目,让渔业从生产端延伸至消费端,实现价值翻倍。来自湖南的游客邓女士刚选好一筐新鲜渔获,就迫不及待交给店家,“来之前还特意做了攻略,网上说这里能现买现加工,我们特地过来体验,就想尝尝这口刚从海里捞上来的‘鲜’。”

渔趣聚客:“文体旅”解锁流量密码

如果说“鲜”是海口渔村吸引游客的“敲门砖”,那么“趣”,则是让游客慢下来、住下来的关键密码。海口渔村将渔文化、体育竞技、民俗表演等元素融入文旅活动,让游客从“走马观花”变为“深度沉浸”,推动渔村变身为“文旅热门地”。

“Fun肆青春”赶海音乐节在美兰区演丰镇北港岛举行。海口日报记者杨鹤 通讯员王聘钊 摄

8月2日启幕的2025美兰渔村龙舟赛,便是典型代表。赛事采用“周周赛、月月赛、季赛大满贯”阶梯式赛制,让龙舟赛从“一次性活动”升级为持续吸客的“流量IP”。比赛现场,文艺表演、海鲜围桌宴、农产品市集同步开展,游客既能感受竞技激情,又能品尝海鲜美食、选购特色农产品。“每次训练都有村民和游客围观加油,村里比以前热闹多了。”渔民周有亮的感慨,道出了赛事带来的变化。

9月14日,海口市西秀镇第三届“工会杯”暨“和美渔村”杯篮球赛吸引市民游客前来观看。海口日报记者 石中华 摄

“此次渔村龙舟赛的开展,为三联社区发展注入新动能。”三联社区党总支书记蔡仁儒介绍,三联社区拥有得天独厚的资源,在休闲渔业蓬勃发展的趋势下,他们将以龙舟赛为契机,带领渔民走出一条转型发展道路,促进“渔文旅”融合发展。

荣山寮村则围绕“渔业+文旅体”做足文章。从薛汀哲落日音乐会的浪漫旋律到开渔季的热闹盛况,从文化惠民活动到体育赛事引流,让游客既能感受参加活动的激情,又能体验渔村生活,有效延长了游客的停留时间,带动餐饮、住宿等业态发展。“每次办活动都能带来不少客流。”荣山寮村党支部书记符德关说,如今,村里已串联起餐饮、水上运动、沙滩露营等业态,打造“吃住行游购娱”全链条体验,让“过客”变“常客”。

市民游客在荣山寮村欣赏落日。海口日报记者 石中华 摄

今年国庆中秋假期的北港岛,更是把“渔味”活动玩出了新花样。除了赶海、垂钓等经典项目,村里还举办了首届钩蛏子大赛,渔民的“钩蛏绝技”让游客惊叹;渔文化手工体验区,游客在村民指导下制作贝壳涂鸦、鲸鱼冰箱贴;跟着导览漫步村落、在村史馆聆听历史变迁……多样活动让北港岛成为假期亲子游、文化游的热门选择。“在鲸鱼冰箱贴上画下对北港岛的印象,还做了金属花胸针,这些都是独一无二的纪念。”游客张文婷开心地说。

在美兰区演丰镇北港岛,市民游客在夕阳美景下赶海。海口日报记者杨鹤 通讯员吕鹤 摄

“我们深入挖掘北港岛的生态、文化与民俗,通过系列特色活动,让游客多维度感受滨海渔村的独特魅力。”北港村驻村第一书记、乡村振兴工作队队长李斯表示。

渔村增收:新业态赋能乡村振兴

“玉姐,这儿的蛏子该怎么钩?”近日,在北港岛滩涂,市民王露一家跟着赶海向导翁琼玉学习钩蛏技巧。如今,北港岛越来越多村民像翁琼玉一样,凭借祖辈传下的赶海经验,兼职赶海向导,开辟出增收新路径。

“渔文旅”融合的深入推进,不仅让海口渔村焕新颜,更带动民宿、餐饮、向导服务等业态蓬勃发展,为渔民开辟多条增收渠道。

去年进驻北港岛的海口小岛觅物旅游开发有限公司,主营垂钓、赶海、露营等休闲渔业项目。“我们与多位本地村民合作,他们空闲时就能来当兼职向导,用自身经验带游客赶海垂钓、科普海洋知识。”公司负责人吕鹤介绍,这既丰富了游客旅途,也让村民多了份收入。

随着游客增多,北港岛还盘活闲置资源引入民宿业态。村民朱卫东将自家房屋改造成京卓民宿,“这两年村里旅游火了,游客爱住民宿,我们就想试试转型。遇到节假日,民宿基本会迎来一波客流。”民宿还提供海鲜加工厨房,平时有空,朱卫东会陪游客赶海,在家门口吃上了“旅游饭”。

荣山寮村的民宿和餐饮行业,也借着“渔文旅”东风迎来旺季。10月15日傍晚,“渔三代”陈衍胜家的文霞小院坐满食客,一家人忙着接待客人。“荣山寮村火了以后,我们家餐饮店生意越来越好。”陈衍胜笑着说。

“我们积极培育休闲渔业、水上运动、主题民宿等多元化消费业态与体验场景,如今荣山寮村新业态愈发丰富。”西秀镇政府相关负责人介绍,下一步将继续围绕“渔耕文化+渔技体验+农趣互动”,打造更多特色活动,让“渔文旅”融合之路越走越宽,推动渔村旅游产业持续发展。

如今,从荣山寮到三联社区,再到北港岛,一个个曾经静谧的渔村,已成为海口乡村振兴的鲜活样板。未来,海口将持续深耕“渔文旅”融合赛道,进一步挖掘渔文化内涵、完善基础设施、优化旅游服务,让渔村活力持续奔涌、渔民日子更加红火。

记者手记

从“一时火”到“长久热”需双轮驱动

海口日报记者陈丽园

潮声里的海口渔村,凭借“渔文旅”融合焕发新生,正书写着“靠海吃海”新故事。

我们看到,“鲜”字打底的产业升级已见实效:渔民王光武用镜头打通渔获外销渠道,海鲜加工店让“现买现做”成为消费亮点,渔民实现“渔饭碗”与“旅游碗”双增收。

然而,要实现从“一时火”到“长久热”的跨越,需构建“硬基建+软机制”双轮驱动体系。硬件上,海口各渔村要加快完善交通路网、游客服务中心及智慧导览系统,补齐停车场、公厕等配套短板;软件上,要打造特色IP矩阵,推动各渔村差异化发展,同时建立游客反馈机制动态优化体验,让游客“来得舒心、玩得开心、吃得放心、住得安心”。

相信随着“硬基建”持续夯实与“软机制”落地见效,海口渔村的活力会长久涌动,渔民的增收渠道会更稳定,游客的体验也将愈发丰富。一幅更具韧性、更富魅力的乡村振兴“渔村新画卷”,正在椰城海岸线上徐徐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