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海网、新海南客户端记者 程小丹 特约记者 陈创淼 通讯员 蔡翔任
10月14日傍晚时分,海口市秀英区丘浚路水头村夜市灯火渐明,人流开始汇聚。摊贩们在划定区域内井然有序地经营着,各式商品琳琅满目。“现在在这里出摊,再也不用像以前那样东躲西藏被驱赶了,有了固定摊位,客源稳定,生意也比以前好多了。”摊主黄莉娇一边招呼客人,一边笑得合不拢嘴。和她一样,131户流动摊贩如今全部“转正”,搬进了政府新建的便民疏导点——这是海口市秀英区海秀镇用“加减乘除”工作法破解城乡二元治理难题的生动缩影。
摊贩们在水头村夜市划定的区域内井然有序地经营。秀英区供图
从“堵”到“疏”:治理转型让民生与秩序双赢
曾几何时,水头村辖区的丘浚路是流动摊贩占道经营的“重灾区”,道路拥堵、环境杂乱,群众怨声载道。如何在保障民生需求与维护城市秩序间找到平衡?水头村驻村第一书记、乡村振兴工作队队长王志平介绍,村集体探索“疏导结合”路径,利用丘浚路旁的闲置地块建设便民疏导点,引导流动摊贩集中规范经营。“这既从根本上解决了占道经营的老大难问题,又为村集体开辟了稳定的收入来源。”王志平说。
这笔增长的收入,成为了提升公共服务、反哺基层治理的“活水”。村集体有更多资金投入到诸如水头村流动儿童服务之家的运营、儿童友好社区建设等项目中,通过关爱儿童联动流动家庭参与村庄治理,形成了良性循环。
“四位一体”:“加减乘除”构建治理新格局
面对城郊乡镇流动人口多、治理结构复杂的实际情况,海秀镇系统性提出了“加减乘除”四位一体基层治理新路径。海秀镇三级主任科员王湘翔详细解读了这一创新工作法。
勤用“加法”,提升协同力。 海秀镇首先在力量整合上做“加法”。组建以“两委”干部、党员、村民代表为骨干,广泛吸纳858名教师、医生等专业人士的“百家帮”服务队,构建起“1名镇干部指导+1名村干部协调+1名网格员负责+N名志愿者服务”包联机制,与困难群众“结对子”织密服务网。同时,完善网格管理体系,创新“网格+N”机制,整合调解、执法、环卫等专业力量,实现85个网格治理全覆盖,高效处置各类诉求,12345热线受理量显著下降,群众满意率高达99.81%。
10月14日,海秀镇水头村流动儿童服务之家管理员为务工人员子女辅导作业。秀英区供图
活用“减法”,为基层松绑赋能。 针对村级组织负担过重问题,海秀镇大力做“减法”,精简取消了包括各类不必要的证明在内的30项村级事务,规范村级标牌,清理冗余微信群,让村干部从“文山会海”中解脱出来,将更多精力投入到谋划经济发展和为民服务中。
巧用“乘法”,激发群众共治活力。 海秀镇注重发挥乘数效应,引导群众的问题由群众解决。一方面推行协商共治,构建“三联”机制,成功化解大量民生纠纷1300余件;另一方面,积极培育社区社会组织,打造“一村一品”服务品牌。水头村的“益童荟”服务队便是典型,由“爱心妈妈”们组成的队伍,不仅负责流动儿童服务之家的日常运营,组织丰富多彩的儿童活动,更成为了链接、凝聚流动人口家庭,促进其融入社区的重要纽带。
善用“除法”,消除风险隐患。 为筑牢安全防线,海秀镇着力做“除法”,消除治理中的风险点。通过建立群租楼“一楼一账”,发挥“楼长”“水头管家”作用,加强部门联动,强化人防、物防、技防措施。依托“雪亮工程”扩大监控覆盖,开展常态化治安巡查和应急演练,有效防范化解风险,相关警情同比显著下降,群众安全感不断提升。
小朋友在水头村流动儿童服务之家玩玩具。秀英区供图
治理见实效:集体经济增长反哺民生,特殊家庭焕新颜
“加减乘除”法的综合运用,带来了实实在在的成效。王湘翔分享了一组数据:通过基层减负和精准施策,水头村村集体经济实现了跨越式增长,从2023年的81.2万元跃升至2025年的约770万元。“有了资金保障,我们能够自主进行安全隐患排查、建立应急仓库、安装60个全覆盖监控摄像头、修复污水管道等,不再‘等靠要’,村内自治能力大大增强,真正实现了共建共治共享。”王湘翔说。
基层治理的成效,最终要落到人的真切感受上,“益童荟”服务队帮扶徐明浩家庭的故事便是最好证明。该家庭父母离异,徐明浩患有自闭症,姐姐刚上四年级,曾一度陷入困境。两年来,“爱心妈妈”吕月存与服务队成员坚持“授人以渔”:上门照料徐明浩日常生活,辅导姐姐学洗衣、做饭、整理家务,协助规整家居环境;还联合妇联链接资源,近期争取到6000元自主捐助及日常用品支持。
如今,这个特殊家庭焕然一新:孩子父亲走出颓废重拾信心,全家常主动参与儿童服务之家活动,家居环境整洁有序,子女课后有了安心去处,家庭负担显著减轻,真正在村庄找到了归属感。
从流动摊贩的“安家”,到流动儿童的“暖心”,再到村民安全感的“升级”,秀英区海秀镇以“加减乘除”四法构建的“四位一体”治理体系,创新探索出城乡融合基层治理新模式,为提升城乡基层治理效能提供了可借鉴的“秀英经验”,也持续绘就着城乡融合、共建共治共享的幸福画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