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振兴,关键在人。在五指山市的广袤乡村,有这样一群“领路人”,他们受党组织委派,从机关企事业单位来到乡村一线,开展驻村帮扶工作。他们中有人任期届满,却选择留任,继续留在田野乡间,用汗水谱写乡村发展新篇章。接下来,让我们一同探访畅好乡毛招村的李朝东、番阳镇番阳村的时晓东和毛道乡毛卓村的凌新敏这三位驻村第一书记,聆听他们接力奋斗、赋能乡村的动人故事。
畅好乡毛招村的“甜蜜事业”,离不开驻村第一书记李朝东的精心培育。从制定规划到推广技术,从打造“雨林百花蜜”品牌到拓展线上线下销售渠道,李朝东和小蜜蜂“较上了劲”。
畅好乡毛招村第一书记李朝东:就以我们毛招村做“雨林百花蜜”为引领,来辐射整个蜂巢党建联盟的四个村委会的村集体经济增长。我们当时投入了大概有1000箱的蜂箱,去带动这三个村。我们就想把党组织建设成像蜂巢一样密切紧密,通过我们的政治优势、组织优势来带动我们的经济优势,惠及我们的老百姓。
畅好乡毛招村村务专干黄官:李书记来的这几年,理清了我们的蜂蜜产业模式,拓宽了销售渠道,村民也感受到了实实在在的好处。
2024年,蜂蜜产业收入近20万元,村集体经济收入突破17万元,脱贫户及监测户人均年纯收入增速位列全乡第一。李朝东还引进了省农科院的蜂蜜质量标准项目,带动整个保国片区蜂蜜产业提质升级。
在番阳镇番阳村,他们的驻村第一书记时晓东正深入农户家中了解产业增收情况。他聚焦雪茄特色产业,通过创新合作模式,让136名村民实现了家门口就业,年增收达125万元。
番阳村村民刘少宋:我老婆做烟叶干了10年了,一个月有4000元,一年就赚2万多。
番阳镇番阳村驻村第一书记时晓东:未来我们还想让群众从简单的务工得到报酬而改转变为技术工人,他自己种植雪茄烟叶来售卖,更多地提高收入。
除了雪茄产业,该村的冬季瓜菜年产值近2000万元,山兰酒文化节的成功举办,更是让村民的口袋鼓了起来。在时晓东的推动下,番阳村集体经济收入提升80%,真正实现了“资源变资产、农民变股东”的良性循环。
与此同时,在毛道乡毛卓村,驻村第一书记凌新敏刚刚荣获“全省民族团结进步模范个人”称号。这份沉甸甸的荣誉,与他将非遗传承与产业振兴相结合的发展思路密不可分。他把振兴黎族藤编技艺作为促进民族团结、凝聚乡村活力的重要抓手。
毛道乡毛卓村驻村第一书记凌新敏:产业振兴要因地制宜。藤编加工是我们这的非遗文化,不能让它失传。我们建设加工厂、举办培训班,就是要让老手艺焕发新生机,既传承文化,又带动就业增收。
在他的推动下,毛卓村建起了藤编加工厂,并联合市民族事务局举办技能培训班,成功培养了33名学员,带动了6名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稳定就业。
黎族藤编技艺非遗传承人黄小霞:这个加工厂让我们这些老手艺人有了发挥的地方,还能带徒传艺,心里特别踏实。
通过开发藤编产品、开展技艺培训和青少年研学项目,这项产业已为村民增收5万余元。此外,凌新敏还积极拓展销路,通过扶贫集市等多种渠道,帮助村民销售各类农产品,2024年总增收达25万余元。
一任接着一任干,一张蓝图绘到底。这三位驻村第一书记用三年多的坚守证明:乡村振兴的路上,正需要这样沉得下心、扎得下根的“领路人”。他们用脚步丈量民情,用汗水浇灌产业,用真情服务群众,在五指山的绿水青山间,书写着新时代的乡村振兴故事。而他们的故事,也正是千千万万乡村振兴工作者的生动缩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