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南省农业农村厅 助农商城
您当前位置:首页> 新闻 >  资讯

三亚崖州区临高村依河而建,宁远河滋养两岸沃土,也孕育着当地的人文根脉

   来源:海南日报   时间:2025-10-10 08:30:22

雨林向海——从夏至到冬至 海南宁远河藤桥河溯源之旅

三亚崖州区临高村依河而建,宁远河滋养两岸沃土,也孕育着当地的人文根脉——

流水脉脉 岁月如诗

海南日报全媒体见习记者 陈苡琪 记者 李梦楠

一座河流能为村庄带来什么?

“一川碧水润千畴”“舟楫往来通百货”……三亚崖州区的临高村毗邻宁远河,她有着繁华与恬静的特质。

俯瞰临高村。通讯员 黄彦霖 摄

繁华来源于村中的铺仔市街。毗邻宁远河,河流的通航优势催生了船运贸易的蓬勃兴盛,也让昔日的临高村成为了辐射周边的贸易旺地。

恬静来源于文脉的滋养。宁远河水不仅滋养着两岸沃土,也孕育着临高村的人文根脉,这里走出了科举制时代崖州最后一位举人,除陋规、复学款、刊州志,他的精神鼓舞一代代崖州人。

临高村人依河而居,用水也治水,修防洪墙、建拦洪坝,他们的故事与滔滔流淌的河水息息相关。

一条街、一个人、一面墙,临高村的岁月长歌,便在这街、人、墙的交织中,伴着流水静静流淌。

一条街:铺仔市街的烟火记忆

临高村的存在,离不开宁远河水。

“宁远河水蜿蜒而过,河道两侧既可捕鱼,又利灌溉。”临高村退休干部苏亚华介绍,明朝万历二十八年(1600年),闽人杨仕英看中了这里临水的独特地理位置,于是迁居而来。

这块因河水冲积而来的宝地,促进了当地农业的发展,而畅通的河道,又催生了商业的繁荣。

清光绪后期至民国初期,从广东南海、高州和海南琼山等地的商人陆续迁徙而来,建起市场一座、楼房37间,其中商铺骑楼20余间,这便是“铺仔市”之名的由来。

苏亚华解释,“铺仔”即“小卖铺”之意。“从前在铺仔市街上,卖糖果的、售粮油杂货的、经营灯具布匹的,应有尽有。”苏亚华回忆,街道上骑楼多为两层结构,下为铺面,上为居所。商人们行商远方,赴海口、广州、江门、北海等地采买布匹、药材等货物回来销售。

苏亚华如数家珍地道来:“如‘杨振兴铺’和‘义和堂铺’是销售布匹的店铺,郑氏的‘嘉祥铺’是销售中药的药材铺,另有酿酒铺、打饼铺、刨烟铺、米店、缝纫店、杨氏的照相馆、冼氏的文具纸张店、张氏的油盐杂货……”

当时,市场上交易的有农产品、水产品、肉类、蔬菜类和牲畜类,琳琅满目,摊位十余间,零星副食、各式杂货云集,日日开市,人流不息。周边保平、港门、水南、大旦、头塘和梅山等村乡民皆来此交易,盛况可见一斑。

对于当地村民来说,铺仔市街承载着无数美好记忆。苏亚华至今仍能清晰地回忆起儿时前来买糖的情景:“那时糖果都是村民自制的,很小,不成包装,一分钱可买两颗。含在口中,只觉得甜入心底。”

2023年,临高村古建筑保护修缮项目启动,选取以郑绍材故居为代表的三栋历史建筑进行重点修复。它们不再只是沉默的遗迹,而是转变为乡村旅游的文化亮点,重新焕发出勃勃生机。

一个人:崖州最后一位举人

宁远河水滋养着两岸沃土,也孕育着临高村的人文根脉。在临高村的历史上,郑绍材是绕不开的存在,他是崖州最后一位科举制举人。

郑绍材(1876–1921),字华千,号贞山,乡谥文正。他生于光绪二年,自幼聪颖,州试第一、府试第二进庠为秀才,光绪庚子辛丑恩并科举于乡。民国初年,历任崖县会议长、崖县代理知事等职。

宁远河水灌溉良田,村民靠水耕种得以丰收。然而在以前,即便风调雨顺,若遇上沉重的苛捐杂税,仍让农人收获所剩无几。

“‘苛政猛于虎’,郑绍材在任期间,体恤民情,革除苛捐杂税,百姓都十分爱戴他。”临高村党总支书记、村委会主任苏雪峰讲述道,无论是在官、在民,凡一切地方公益,郑绍材皆见义勇为,投身于除陋规、复学款、刊州志、废杂税、修族谱等事业,深受州人赞誉。

郑绍材在崖州文化存续上亦功不可没。民国三年(1914年),郑绍材和孟继渊等人多方筹措,组织刊印,将《崖州志》铅印成书一百套,分饷州人,为保存崖州历史文献作出不可磨灭的贡献。

斯人已逝,其精神却如河水,滔滔不息,影响着一代代临高村人。近代以来,村中涌现出抗日英雄罗家仁及郑绍程、郑绍烈、任大枢等13位黄埔军校生,在时代洪流中展现了临高村人忠勇爱国、不畏艰难的精神风貌。

如今,这片人文沃土在传承中迎来新的发展。近年来,“博士村长”团队扎根临高村,针对传统豇豆产业,开展病虫害绿色防控技术的集成示范,促进产业提质增效;同时引进斑斓、百香果、芦笋等特色作物新品种,开展立体生态复合种植技术示范,积极发展新兴产业,为传统农业注入科技活力。

河水汤汤,田畴如画。一代人有一代人的使命,而开拓与奉献的精神,始终在这片土地上薪火相传。

一面墙:临高村的治水史

临高村的发展史,从某种意义上说,也是一部与水抗争、治水兴利的历史。

宁远河水滋养着临高村人,也带来严峻考验。“以前村里常受台风和洪水侵袭,洪水一淹,房屋、庄稼、家畜尽被冲毁,村庄甚至因此经历两次迁移。”苏亚华回忆道。

据史料记载,1977年秋末,宁远河上游连日来风雨交加,山洪夜袭,竟将一棵直径逾一米的大树自大岭冲下,铁炉塘木桥和保平桥相继被冲毁,阻断通行,临高村一度被洪水包围,成为一座孤岛。

面对严峻的汛情,1978年,崖县人民政府和县水利局紧急研究,决定在村的东南边河岸上筑起一条约一公里长的防洪墙。同时,在河中间修建一座钢筋水泥结构的防洪堤坝,把水引向南边出海。

这些水利工程的建成,彻底解决了困扰临高村百年的水患问题。“防洪墙都是用石头和水泥搭建的,当时条件有限,但确实发挥了重要作用。”苏亚华说。

他带领我们实地探访了这道防洪墙。墙体由无数颗大小不一的圆形碎石垒砌而成,灰黄色的墙面在村中蜿蜒伸展,像一条坚实的臂膀,将村庄紧紧护在身后。

墙前,是绿浪翻滚、生机勃勃的丰饶田地;墙后,则是村民安居乐业、宁静祥和的宅院。以往用于抵御洪水的墙体,如今成为村民栽花植草、点缀生活之处,形成一道别致风景。

近五十载光阴逝去,洪水退去,防洪墙却依旧屹立,静默守护着村庄。曾经溃堤之地,也已开垦为良田,持续养育着一代代临高村儿女。

水患既平,临高村迎来了安定与发展的重要契机。村庄得以真正“落地生根”,人们可以安心地开垦良田,兴修屋舍,规划未来。近年来,临高村的发展步入了新的阶段,村中大力改善基础设施,提升人居质量,宽阔的水泥路通到了每家每户,自来水、电力、网络等设施一应俱全。村民们的日子,随着村庄的发展而日益红火。

“未来,我们计划在村中建设一座历史纪念馆,让更多的后人了解这片土地上的故事。”苏雪峰说道。

宁远河水依旧不舍昼夜,静静流淌。既向后人诉说沧桑过往,也向着明天欢歌前行。临高村的故事,如河水般,源远流长,生生不息。(海南日报三亚10月9日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