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南省农业农村厅 助农商城
您当前位置:首页> 新闻 >  资讯

南国智库·市县观察|文昌破局:让“沉睡土地”生长出发展新动能

   来源:南海网、新海南客户端   时间:2025-09-26 16:35:57

南海网、新海南客户端 记者 吴岳文 /文图

今年文昌市锦山镇的1200亩板栗地瓜种植基地里,鲜红的地瓜通过冷链车发往全国,日销量达6万斤。很难想象,这片年产值超2亿元的“金土地”,两年前还是杂草丛生的撂荒地。从乡村撂荒地到产业高地,从城镇闲置地块到民生载体,文昌市正以多元创新路径唤醒“沉睡”的土地资源,让存量土地成为撬动乡村振兴与产业升级的“财富密码”。

文昌市锦山镇的1200亩板栗地瓜种植基地。种植户郭问提供

乡村唤醒:闲置地块结出“致富果”

“以前村里的地要么荒着,要么被乱占种草坪,如今流转给企业种地瓜,每亩能收300元租金,还能在家门口打工。”9月25日,文昌市冯坡镇蛟龙村村民王大姐的话道出了乡村土地盘活后的民生变化。2025年初,该村通过“机器管三资”数字化监管模式,成功收回430多亩违规种植草皮的农田,经文昌市农村产权交易中心公开竞拍,由企业以每亩300元价格获得6年使用权,打造甘薯种植基地,目前已带动百余名村民就业。

这种“镇村+平台公司+企业”的流转模式,正在文昌乡村遍地开花。在文昌市公坡镇五一村委会,25.36亩集体荔枝园通过线上竞价,以39.06万元成交,流转期限6年,溢价率达15%。“全程透明公开,村民都认可,村干部也省心。”村支书林道光坦言,过去集体资产发包常遭非议,如今依托农村产权交易中心的“阳光交易”,杜绝了“微腐败”风险。

文昌市锦山镇则走出了“产业赋能”的特色路径。当地利用滨海沙质土壤优势,引进龙头企业盘活撂荒地发展板栗地瓜种植,通过“传统种植+采摘体验+休闲文旅”模式,结合环岛旅游公路通车契机,打造集生产、观光、销售于一体的产业综合体。基地负责人韩月莹介绍,地瓜亩产可达4000斤,每斤售价近10元,还带动周边村民日均100多人次就业 。截至2025年7月,文昌农村产权交易中心已成交23宗项目,为村集体创收5238万元,溢价276万元,储备项目预计还可盘活闲置土地近5752亩。

改革破冰:集体用地撑起“振兴梁”

“土地入市后,我们村至少能拿300万元收益,还能在自家门口的酒店上班。”文昌市潭牛镇大庙村村民韩大姐的笑容里满是期待。该村通过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将8.8亩闲置地块出让给企业打造吾乡·享云酒店,既实现了集体资产增值,又解决了闲置劳动力就业问题 。吾乡·享云酒店负责人李鹏介绍,这是按四星级标准打造的民宿体验型乡村酒店,日接待人数最高可达300人,提升了大庙村及周边乡村旅游的接待能力。

文昌潭牛镇大庙村将8.8亩闲置地块出让给企业打造吾乡·享云酒店。记者 吴岳文 摄

作为农村“三块地”改革先行区,文昌已探索出就地入市、异地调整入市、租赁入市等多元路径。航天科技小康村好圣村的实践颇具代表性:村里分批次将14.02亩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由企业以每亩120万元价格竞得,用于建设酒店、儿童乐园等项目,扣除调节金后,村民小组获得1324万元收益,11户村民直接分红926万元。文昌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有关负责人介绍,截至目前,文昌累计成交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60多宗共计千余亩,成交总价超7亿元,村集体及农民直接获得收益超5亿元,11家共享农庄借此落地运营,形成“土地入市+产业落地+民生改善”的良性循环。

在权属治理上,文昌借鉴海南多地创新经验,着力破解历史遗留难题。针对部分乡村“房归公司、地属村民”的权属分离困境,探索“土地+地上资产”打包招拍挂模式,通过权属厘清、分开结算等方式,兼顾村集体、企业等多方利益,为项目落地扫清障碍 。这种“先解难题再促开发”的思路,让许多搁置多年的乡村地块重获新生。

破旧民房变身“吾乡·乡隐”民宿,带动村民致富。记者 吴岳文 摄

城镇攻坚:历史闲地变身“活力极”

城镇存量土地的盘活,考验着城市治理的智慧。在昌洒镇月亮湾起步片区,3宗共60.173亩的文体娱乐用地曾因历史遗留问题闲置多年。文昌市资规部门主动介入,通过“一案一策”制定解决方案,同步配套市政道路等基础设施,不仅破解了开发障碍,更让地块成为片区文旅发展的重要载体。

这种“主动服务+精准破题”的模式,正是文昌处置城镇闲置土地的核心逻辑。借鉴全省“容积率漂移”“用途调规”等创新经验,文昌对因政策调整、产业迭代导致的闲置土地分类处置:对符合生态管控要求但开发受限的地块,通过协商收回、指标置换等方式保障企业权益;对产业适配性不足的地块,依法依规调整规划用途,适配自贸港发展需求。

“政府部门主动帮我们协调解决了规划调整问题,现在项目终于能落地了。”一家拟在文昌布局商务项目的企业负责人对记者说。在政策赋能下,文昌正推动城镇闲置土地从“被动处置”向“主动盘活”转变,重点瞄准农贸市场、老旧厂房等低效用地,通过功能重塑、产业植入等方式,让存量空间成为城市更新的“活力细胞”。

长效筑基:制度护航土地“可持续”

文昌市农业农村局有关负责人介绍,盘活存量土地,既要解一时之困,更要谋长远发展。文昌建立“天上看、地上查、网上管”的立体化监管体系,通过卫星遥感、无人机巡查等科技手段,结合“机器管三资”数字化平台,实现土地利用全流程动态监测,从源头减少闲置浪费。

在激励机制上,文昌完善举报奖励制度,畅通12345等投诉渠道,鼓励公众参与土地监管;同时建立“处置-利用-考核”闭环机制,将闲置土地处置成效纳入乡镇和部门考核,压实主体责任。2025年以来,全市已开展多轮专项巡查,整改土地利用问题,推动闲置土地重新入市开发。

对于稀缺土地资源,文昌更注重“留白增绿”与长远布局。在木兰湾划定1824公顷省级战略预留区,原则上2035年前不予启用,为国家和省重大战略储备空间,实现“盘活存量”与“预留增量”的统筹平衡。这种“当下有为、未来有谋”的规划理念,让土地资源既服务于当前发展,又为长远发展留足空间。

文昌市锦山镇的1200亩板栗地瓜种植基地。种植户郭问提供

从乡村田野的“金地瓜”到城镇片区的“新载体”,从集体入市的“分红单”到产业落地的“成绩单”,文昌用实践证明:存量土地不是“包袱”,而是高质量发展的“富矿”。截至2025年8月,海南全省累计处置闲置土地超19万亩,文昌的探索正是其中的生动缩影 。随着更多“沉睡土地”被唤醒,文昌市将焕发出更多发展新动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