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兰稻是黎族人民在长期生产实践中筛选出来,适用于山地种植的稻种。近年来,琼中黎族苗族自治县加快推动山兰稻产业发展,形成“科研+企业+合作社+农户”协同模式,全力打造集绿色农业、文化遗产与低碳发展于一体的现代农业典范。
近年来,随着山兰稻种植面积缩小,种质资源也逐渐减少,产业发展面临着无种可用的情况。
2021年,在琼中黎族苗族自治县的支持下,海南大学南繁学院吴伟教授团队走访海南多个山兰稻种植区,抢救性收集山兰稻种质资源,在琼中建立全省首个山兰稻社区种子库,制定山兰稻种质资源保存标准,为山兰稻发展打下基础。
海南大学南繁学院副教授 陶洋:在20年前,咱们琼中甚至海南省拥有山兰稻种质资源大概是有40、50个,现在仅仅能找到20个多一点,甚至现在可能会更少。我们琼中依托海南省GEF项目,它资金支持搭建种子库以后,可以给这些老品种,包括我们收集的种子资源提供一个很完美、科学储存场所。
为加快山兰稻品种选育,科研团队与农户开展合作,聚焦产量、品质和抗逆性等关键性状,通过多年品种筛选,培育出10个高产优质新品种,亩产潜力达400斤以上,较传统品种增产167%。团队还通过示范基地现场观摩会、种子免费发放等形式,将山兰稻新品种推广到琼中多个乡镇。
琼中上安乡南万村委会村小组组长 黄世文:水稻的价格也就是2、3块钱一斤稻谷,但是山兰稻10块钱(一斤),一亩你可以产500斤,要是种3、4亩也是差不多上万块了。所以农户也看到这一点也喜欢种,而且国家现在也有补贴了。
针对传统山兰稻种植“刀耕火种”模式的生态弊端,琼中农业部门还与海南大学南繁学院合作,通过绿色生物防虫技术和减氮高产栽培技术双管齐下,创新采用缓控释肥方案,较常规施肥增产14.6%,氮肥回收率提升22%,实现高产、抗倒、节肥的多重突破,从源头上遏制农业面源污染,为山兰稻种植贴上“绿色环保”标签。
海南大学南繁学院副研究员 熊丽:尽量减少我们田间劳作,然后也精准化施肥,也能减少肥料浪费的一些情况。
经过多轮技术推广,琼中山兰稻种植面积从2018年的3200亩增至2024年的5411.2亩。琼中将继续探索山兰稻与火龙果、菠萝蜜等多作物间套作模式,实现“一地多用”的资源高效利用。
同时与酒业企业合作,培育适合加工的山兰稻品种,为后续山兰稻二产、三产发展提供空间。
琼中山兰稻作产业发展技术小组组长 廖孝文:积极推动农文旅融合发展,通过三产带动二产和一产,做强山兰稻品牌农业,积极组织申报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使山兰稻成为当地农民增收的重要途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