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南省农业农村厅 助农商城
您当前位置:首页> 典型 >  好案例

白沙黎族山兰稻作文化系统:千年农耕遗产焕新颜 全链发展绘就富民画卷

   来源:南海网、新海南客户端   时间:2025-09-03 22:31:21

南海网、新海南客户端9月3日消息(记者 孙春丽 实习生 蔡明珊)2023年,“海南白沙黎族山兰稻作文化系统”跻身中国重要农业文化遗产。这千年稻作系统,经合作社带动、文化赋能,从零散种植到4500亩规模占全省半壁江山,从单一稻谷到“稻+酒+文旅”全链赋能,从贫困村落到手握“国家地理标志”的致富标杆,白沙山兰稻正以全新姿态诠释着千年遗产的当代价值。

千年稻种破局:从“零星火种”到“全省标杆”的产业逆袭

在海南白沙青松乡拥处村的山坡上,成片的山兰稻随风摇曳,很难想象,十余年前这里的山兰稻还只是黎族农户“自家种、自家吃”的零散作物。

白沙青松乡种植的山兰稻。记者 邱洪高 摄

作为海南黎族特有的山地旱稻,山兰稻是黎族先民在长期适应热带干旱山地环境中筛选出的珍稀品种,传承千年间,它不仅是“不施化肥、原生态”的绿色食粮,更因红、香、糯三个品类的独特米脂香,以及补血养胃、促进细胞再生的药用价值,被黎族同胞视为“粮中珍品”。但受限于“散户种植、无规模、无销路”的困境,这一千年稻种长期“养在深闺”,未能成为富民产业。

改变始于2013年。时任白沙仙婆岭种养专业合作社负责人的吉亚才,看着村民守着好品种却难增收,决心带领大家“抱团发展”。他挨家挨户动员黎族农户,将零散的山地整合起来,推行标准化种植;2014年7月,合作社正式成立,“农户+合作社”的模式让山兰稻产业第一次有了“组织”。2016年,合作社迎来首个丰收年:4.1万斤山兰谷子、0.8万斤山兰米卖出37.11万元,更直接助力55户259人脱贫,成为当地脱贫攻坚战中的“生力军”。

此后,山兰稻产业的发展势头一发不可收。2018年,合作社经济效益突破170万元,184户农户参与分红;2019至2022年,拥处村山兰种植面积稳定在年均850亩,亩产250斤,年均产值120多万元,全村174户种植户中,105户建档立卡贫困户靠种山兰稻实现稳定增收。

山兰稻米。记者 邱洪高 摄

如今,在合作社的辐射带动下,白沙全县山兰稻种植面积已达4500亩,占全省山兰稻种植面积的50%以上,“海南山兰看白沙,白沙山兰看青松”的区域品牌效应深入人心,曾经的“零星火种”,彻底成长为当地极具影响力的支柱产业。

2021年,“海南白沙山兰米”成功获得国家农产品地理标志登记保护,这张“国字号”证书不仅认可了山兰米的品质,更让这一千年稻种有了走向全国市场的“通行证”。

山兰稻加工。记者 邱洪高 摄

文化为魂赋能:从“吃新米”到“非遗节”的农耕文明活化

“啦奥门!啦奥门!”每年山兰稻丰收季,拥处村都会响起黎族同胞欢快的呼喊——“啦奥门”在黎语中是“吃新米、庆丰收”的意思,这一延续千年的习俗,如今已成为活化山兰稻作文化的核心载体。

2016年,在政府部门的支持下,拥处村委会首次将“啦奥门”习俗升级为“啦奥门”山兰文化节,通过祈福祭祀、雨林开镰祭、丰收互动体验等活动,让更多人感受到黎族农耕文化的魅力。次年,“啦奥门”山兰文化节便成功入选县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从“民间习俗”到“非遗项目”的跨越,让山兰稻作文化有了更坚实的保护载体。

如今的“啦奥门”山兰文化节,早已成为白沙的文化名片:在“雨林山兰非遗展”上,黎族群众展示着传统农耕工具、山兰稻育种技艺,讲述着山兰稻与黎族生活的千年羁绊;开镰祭仪式上,身着民族服饰的黎族长老唱着古老的山兰歌谣,祈求来年风调雨顺;游客们则可以亲手收割稻穗、体验脱粒,在劳作中感受“粒粒皆辛苦”的农耕智慧,还能品尝刚煮好的山兰米饭、香醇的山兰酒,沉浸式体验黎乡风情。

文化的热度,直接带动了产业的温度。随着“啦奥门”文化节的知名度不断提升,越来越多游客专程来到白沙,只为“品山兰米、赏黎乡景”,山兰稻的销售量逐年攀升,山兰米的价格也稳步提高。更重要的是,通过文化节的持续举办,黎族群众对山兰稻作文化的认同感和保护意识不断增强——如今,村里的老人会主动向年轻人传授传统育种技术,妇女们会用山兰稻秸秆编织手工艺品,孩子们则在文化节上学习山兰歌谣,千年农耕文明在“活态传承”中焕发新生。

正如“海南白沙黎族山兰稻作文化系统”的遗产定位所言:这里的山兰稻种质资源、耕作技术、农耕工具,以及山兰酒酿造、山兰歌谣、文化节习俗,共同构成了完整的稻作文化体系。这份“从种到吃、从技到俗”的文化传承,不仅让山兰稻有了“精神内核”,更让农业遗产成为连接过去与未来的文化纽带。

全链延伸富民:“一粒米”到“一瓶酒”的价值升级

在白沙邦溪镇南牙村,“黎家山兰酒坊”的木牌格外醒目,未进酒窖,醇厚的酒香便已扑鼻而来。酒坊主人朱晓保,是山兰稻产业链延伸的“关键人物”——作为第四代黎族酿酒传人,他以山兰酒为媒,让“一粒米”的价值实现了翻倍升级。

山兰酒坊。记者 邱洪高 摄

山兰酒坊。记者 邱洪高 摄

山兰酒坊。记者 邱洪高 摄

2016年,在外务工多年的朱晓保带着“传承技艺、带动乡邻”的想法回到家乡。“白沙水质好,青松、南开的山兰稻品质高,发展山兰酒产业有得天独厚的条件。”朱晓保说,当时他看到农户种的山兰稻大多只能鲜销,价格不稳定,便想通过酿酒解决销路问题,同时传承奶奶留下的酿酒技艺。

山兰酒坊。记者 邱洪高 摄

创业之路布满坎坷。朱晓保凑集务工积蓄、亲友借款和银行贷款建起酒坊,却因产业投入大、资金回笼慢陷入困境:银行催债、亲友质疑、家人劝他放弃,他甚至不得不变卖家产周转。“奶奶说过山兰酒里有黎族的根,我不能放弃。”靠着这份执念,朱晓保开始创新酿造技艺——为了精准把控发酵温度,避免酒品酸涩,他连续120个小时守在酒缸旁,定好闹钟每小时记录一次数据,两天两夜几乎没合眼。

功夫不负苦心人。2017年底,酒坊第一批窖藏山兰酒上市,在海南冬交会上一炮而红;2018年,“黎家传奇”“黎兰记”两个品牌的山兰酒亮相北京国际旅游博览会,吸引了韩国、法国等国际消费者的关注;2019年,酒坊销售额突破60万元,产品远销北京、上海、四川等地。

山兰酒。记者 邱洪高 摄

山兰酒。记者 邱洪高 摄

如今,朱晓保的山兰酒产业已成为“酒旅融合”的典范。游客们会专程来到南牙村,参观酒窖、体验酿酒过程、品尝山兰美酒,村里的民宿、农家乐也随之热闹起来。作为党员,朱晓保还吸纳周边农户到酒坊就业,累计带动100余人次就地务工,让更多村民分享产业发展红利。“我要把山兰酒文化传下去,让更多乡亲靠这门手艺致富。”朱晓保说。

山兰酒。记者 邱洪高 摄

山兰酒坊。记者 邱洪高 摄

从“一粒山兰米”到“一瓶山兰酒”,从“一片稻田”到“一个文化节”,白沙黎族山兰稻作文化系统正以“农业为基、文化为魂、旅游为翼”的全链发展模式,让千年农耕遗产既守住了“老传统”,又闯开了“新路子”。如今,这一农业文化遗产不仅是黎族文化的“活化石”,更成为白沙乡村振兴的“新引擎”——未来,随着产业链的不断完善、文化IP的持续擦亮,这份承载着千年智慧的遗产,必将在富民兴村的道路上绽放出更耀眼的光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