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南省农业农村厅 助农商城
您当前位置:首页> 新闻 >  乡村建设

海南周刊 | 解码海南村之形,这些村落形状就是大地的艺术

   来源:海南日报   时间:2025-07-21 10:49:37

【编者按】

海南有不少形态优美的村落,比如“太极村”、成排成行的扇形村、背山面水的带状村等,本期《海南周刊》封面以“形聚乡愁”为题聚焦海南村落的形状,敬请关注!

海口文毓村民小组的圆形田洋包裹着一个约2亩的圆形池塘。海南日报全媒体记者 陈元才 摄

千村千面,形色各具。

蔚蓝穹顶之下,琼岛各地村落经过积年累月的成长变迁,形成了多种布局:有的沿河流驿道而建,呈带状分布;有的围湖绕田而居,“开枝散叶”般发散扩张;有的在深山雨林中辗转腾挪,形成星星点点的分散布局……

村落因何长成如今的模样?近日,海南日报全媒体记者走进海口文毓村民小组、澄迈罗驿村等地,从地理、资源、人文等角度,剖析海南“村之形”的形成原因和其中巧思,探究村落发展的内在逻辑。

村落模样 圆形、水弓形、扇形等

7月17日午后,海口市秀英区长流镇长南村文毓村民小组,几位村民正沿着田埂,向中间的池塘踱步而去。

自高空俯瞰,可见大体呈圆形的38亩田洋包裹着一处约2亩的圆形池塘,形似时钟,两条水泥村道则如时针、分针般连接着池塘和外围民居。

“我们村始建于明朝,有400多年历史。”已逾古稀之年的村民李学思告诉记者,村内民居均是围田而建、向塘而居,即面向池塘这一中心点,由内向外延伸拓建并构筑巷道,逐渐形成如今文毓村民小组“一塘十二巷”的总体布局。

据传,村里曾有古训,要求村民所建房屋不得侵占这片田洋。多年来,大伙几乎都遵从古训,不在其中起屋盖楼,才能使这两个“同心圆”较为完整地保存至今。

“如今,这片田洋大多种植水稻,四季之景各有不同。”文毓村民小组组长李学纪介绍,每到丰收时节,村中金色稻浪环绕碧玉模样的池塘,风光秀美,吸引不少游客、骑行爱好者前去拍照打卡。

而在20多公里外的千年古村——澄迈县老城镇罗驿村,村民同样依水而居。村里三眼池塘古已有之,分别叫作日湖、月湖、星湖,取“日月星辰卧虎地”之意。

其中,日湖、月湖间为村庄的中心,古代的祠堂、议事厅建在这里。三眼古塘边,坐北朝南的480多间火山岩民居有序分布,村巷纵横交错,有很强的规划设计感。

“我们的族谱记载,罗驿村早期村庄布局形似凤凰,后人在‘两翼’处各建一座塔,以期留住文脉和灵气。”罗驿村党支部书记李运达说。

海南大学国际传播与艺术学院副研究员杨卫平从事海南古村落研究20余年,著有《海南古村古镇解读》一书。他告诉记者,海南村落大多沿江河、道路而建,呈带状或水弓形(带状的一种)分布,也有部分村落发散成扇形布局,如东北部文昌市、琼海市的一些村落。文昌市会文镇十八行村有明显的排列线,形成了十八条平行的巷道,很有特色;中西部山区的许多黎族村落依山势分布,呈星罗棋布之势。

文昌十八行村成排成行的房屋。山野 摄

何以成形?地理、资源、人文等叠加影响

古色古香的火山岩建筑,以及古牌坊、古驿道传递着厚重的历史气息,三眼古塘“日月星辰”波光粼粼……这是7月15日,记者在罗驿村看到的一幕。

“村子始建于宋代,地势高低错落,古时先祖们为了就近采掘火山岩盖房,挖了不少池塘。有专家考证,三眼古塘一部分就是因此形成的。”李运达说,这一说法大家都比较认可,因为村中的牌坊等建筑,所耗石材颇多,古时候这些石材要从外地运来相当困难,很可能就地取材。

除了建筑资源,地势和水源也是影响村落布局的重要因素。文毓村民小组一带,在古代距离水源较远,村民取水不便,而农业又离不开水,灌溉就成了早期村落发展遇到的一大难题。

李学思说,村里地势中间高、四周低,祖辈们便在中心处挖塘蓄水,并开设小沟渠引水至周边灌溉农田,“这也体现了古人的智慧”。

记者走访了解到,在罗驿村、文毓村民小组等地,巷道的设计布局也颇具巧思,各类巷道大多直通水塘,形成了笔直通畅的“冷巷”(凉爽的巷子)。作为冷源的水塘和巷道进出风口衔接,冷热交替加快了空气流通,对村落建筑群内部通风降温十分有利。

人文因素同样深刻影响着村落的发展。李运达介绍,据族谱记载,早在唐代村子尚未成形时,附近有一处驿站,驿站周边有几个外姓的小村落,后来一教书先生在此开堂讲学,吸引各村村民送孩子求学。“至宋代,罗驿村逐渐形成,以李氏家族为主的村民继续繁衍,人口不断增加,外姓村落逐步迁出。”李运达说,如今村中还有不少井,以那些村落的名称命名。

杨卫平说,海南古村落中,像罗驿村这样独姓、以一支宗族发展而来的成长型村落很多。从布局上看,这类村落往往是以祠堂为中心,宗族的长子靠近祠堂盖屋,次子等其他孩子的房屋分列两旁,后代以此为基础不断发展。“当村子发展到一定程度,资源不够用时,就会有村民迁出,形成新的族群和村落。”

在文毓村民小组,同样可见大量石制建筑。漫步其间,除了火山岩民居,还可以看到不少保存至今且较为完整的石门、围墙。据传,古代当地经常受到海盗、土匪侵扰,村民为求自保,搬运石材建造了石门、围墙等。

五指山市初保村的茅草屋依山势而建。新华社发

发展演变 各美其美,美美与共

“研究海南文化,村落是一个重要的切入口。”杨卫平说,海南岛的岛屿形态和迁入人口较多的历史背景,决定了海南村落形态的丰富多样,“各地移民在海南建设的村落,多少都会带有他家乡的特点,比如儋州市南丰镇还保留着客家围屋,有的村落保留着广东潮州民居布局特色等”。

杨卫平介绍,从年代上看,海南岛西部、西北部村落的形成时间,整体上早于东部和东南部村落,这是缘于历史上海南岛的开发进程。“二十世纪七八十年代,海南的村落逐渐有了人口迁出,不少农民到乡镇、城市工作生活,城市扩张将一些村落变成了城中村,同时拆除了许多旧屋。最近这些年,随着乡村全面振兴战略的实施,又有不少人回流农村。”他说,在这一过程中,村落的形态也在悄然发生变化。

在杨卫平看来,难得的是,在发展过程中,一些村落延续了原有建筑风貌和布局特点。比如,三亚市保平村仍保留着不少明清时期的民居,民居上可看到燕尾、直梁等闽南特色元素。“不过这一类靠近城镇和古代驻军点的村落,和独姓的成长型村落不同,往往会因为资源、区位等优势变成杂姓的开发型村落,因为人口迁入、新建房屋的影响,难以维持村落的原有形态,海边的渔村也有类似的特点。”

位于海南岛腹地的不少黎族村落,大致沿着山脚处的等高线建房,面朝田野。比如,被誉为“海南第一黎寨”的五指山市毛阳镇初保村,依山势布局,自上而下呈阶梯状分布着十行茅草屋,村前便是一大片梯田。村民用黎语称初保村为“德什龙”,意为“大水田之上的村寨”。

“黎族村落大多呈散布状。”杨卫平说,古时候黎族人迁徙相对频繁,这是因为他们采用刀耕火种的耕作模式,很少对土地进行复耕,经常需要搬家找地,船型屋等建筑的特点也契合他们的迁徙需求。“如此一来,现在就很难找到驻地固定的黎族古村落。”

这些年来,杨卫平通过走访、记录、研究、协助建设乡村博物馆等形式,持续为海南村落文化发展助力,“希望更多人能够参与到海南村落文化的保护和研究中,让丰富的海南村落文化被更多人看见和知晓”。

行走在罗驿村,只见绿树掩映间,一间间火山岩民居静静伫立,露出斑驳的岁月痕迹。“澄迈正计划引入腾讯集团,对村子的整体布局重新进行打磨和设计,利用这些火山岩民居建设庭院民宿、餐厅等,打造街景墙。”李运达介绍,龙头企业的入驻,将为他们挖掘罗驿村的历史文化、推动乡村全面振兴提供很大的帮助。

各美其美,美美与共。在海南自贸港建设的浪潮中,像罗驿村这样的村落迎来了更多的发展机遇,海南“村之形”也将有更多的新变化和更丰富的文化内涵。

澄迈县罗驿村的民居沿古塘有序分布。资料图

中国部分“形村”

江西菊径村·圆形

位于江西省上饶市婺源县,是一个典型的山环水绕的村庄,四周高山耸立,一条小溪环绕住整个村庄,村庄的形状呈近圆形,被誉为“中国最圆的村庄”。

安徽宏村·牛形

位于安徽省黟县,从高处看,该村宛若一头斜卧山前溪边的牛,雷岗为牛首,民居分布区为牛躯,水圳为牛肠,南湖为牛肚,河溪上的四座桥为牛腿。

浙江诸葛八卦村·八卦形

位于浙江省金华市兰溪市,村庄以九宫八卦形状布局,房屋错落有致,空中轮廓优美。位于村中心的钟池和旁边的一块空地(晒场)组合成太极图形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