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海南日报全媒体记者 王晓曈 陈卓斌
7月12日午夜时分,一道手电光束刺破黑暗,照进东方市三家镇鳄鱼养殖基地。窸窣声中,徐亚梅屏住呼吸,贴着围墙缓缓移动,试图利用母鳄鱼的视野盲区,取走沙窝中刚产的鳄鱼蛋。
多年来,这一惊心动魄的画面,时常在基地里上演。“鳄鱼有同类相食的习惯,不及时取走蛋,鳄鱼宝宝生命堪忧。”作为东方和旺鑫养殖有限公司经理兼技术员,徐亚梅谈起鳄鱼如数家珍,还拿出几个厚厚的笔记本向海南日报全媒体记者展示,“这些工作日志可是‘宝贝’,我把学习的取蛋、孵化、喂养等操作经验,都一一记录了下来。”
别看徐亚梅操作得如此熟练,可在5年前,她在鳄鱼养殖方面还是一个“小白”。彼时的她,做过博物馆讲解员,还曾涉足物流仓储、家具及钢材等行业。2020年,一次偶然机会,她目睹了鳄鱼产蛋的场景,对养殖鳄鱼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开始一点点学习知识和技术。
“气温低于多少度鳄鱼不进食”“如何给不同阶段的鳄鱼配制饲料”……工作日志上,一笔一画记录着徐亚梅和鳄鱼度过的日夜,以及那些创业的艰辛和困苦,“第一年,由于经验不足、饲料喂养不当,我一池500多条鳄鱼死伤大半,当时很是绝望。”
随着时间推移,徐亚梅逐渐摸透了鳄鱼的习性。“比如,鳄鱼生产前,我们要把周围的鳄鱼赶跑,这可是一项技术活。”徐亚梅说,面对这些面目可怖的生猛野兽,自己要壮着胆子,手持长四五米的竹竿敲击其头部,逼它们入池,以此为待产的鳄鱼开辟出舒适的领地。“现在还是会害怕,既要长存敬畏之心,也要胆大心细果断出击,这大概就是我‘与鳄鱼共舞’的诀窍。”徐亚梅说。
徐亚梅将取回的鳄鱼蛋,进行消毒处理,随后放入恒温室,度过关键的4天至5天后,一只只小鳄鱼就会破壳而出。紧接着,回到养殖池边的徐亚梅,对待幼鳄的动作轻柔而专业,“它们刚破壳就会咬人,但同时又很脆弱,声音大点就会被吓死。”她轻抚一只幼鳄背部,将罗非鱼饲料轻放四周,等待小鳄自行接近并适应这片天地。
“每天干活到夜里十点、十一点才吃饭”“鳄鱼产蛋期,大伙要24小时轮流巡逻”……翻开工作日志,创业初期艰辛的一幕幕浮现在徐亚梅眼前,“我还记得刚到这里时,道路泥泞,各种条件都比较差。”而眼前,高耸的厂房,一片片现代化的鳄鱼养殖池,都让徐亚梅坚定了发展信心。
徐亚梅看见的变化,源自一场东方的产业变革——当地正在三家镇打造鳄鱼小镇,吸引30多家鳄鱼养殖企业聚集,形成了中国最大的鳄鱼人工孵化养殖基地。中国水产流通与加工协会鳄鱼产业分会秘书长喻志林介绍,目前“鳄鱼小镇”的鳄鱼存栏量已突破40万条,种鳄超过3万条,鳄鱼种苗产量占全国市场的大半壁江山。
这个曾经依靠传统农业的村庄,如今已成为产值突破3亿元的特色产业高地。目前,“鳄鱼小镇”已带动1000余人务工就业,村民务工年收入人均约5万—6万元。“得益于鳄鱼产业,红草村从一栋楼房都没有,到如今已建起183栋‘鳄鱼楼’。”三家镇红草村党支部书记符振立见证了这一变迁。
去年,一位小朋友在参观鳄鱼基地时,对徐亚梅说:“你的动作这么温柔,就像鳄鱼的妈妈一样。”这句话让徐亚梅感触颇深,也因此在互联网上注册了“鳄鱼妈妈”的账号,进行科普和经验分享。
从荒山野岭走来,成为孵化过上万颗鳄鱼蛋的“鳄鱼妈妈”。徐亚梅与这些史前生灵的故事,映照着一个产业与一方水土的共同成长。
(海南日报八所7月14日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