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南省乡村振兴局 助农商城
您当前位置:首页> 新闻 >  产业发展

海南白沙:茶“火”越烧越旺 育“绿”多姿多彩

   来源:白沙融媒体中心   时间:2022-06-20 15:25:46

  白沙黎族自治县素有“山的世界、水的源头、林的海洋、云的故乡”之美誉,是海南岛中部“绿心”,孕育着享誉中外的名优特产——白沙茶。近年来,围绕“稳胶扩茶扩药创特色”发展思路和“两个万亩六个千亩”产业发展战略,白沙茶产业这把“火”越烧越旺。

图片

白沙原生态茶园小镇。

  茶,在黎乡大地滋养出民族特色浓郁的茶文化。随着产业生态化和生态产业化转型升级的不断延伸,茶园生态游逐渐成为市民游客闲暇观光的一种方式,茶旅融合赋能绿水青山、释放生态红利的旅游新业态正在壮大,消费市场的巨大潜力,让以茶为媒的绿色经济愈发多姿多彩。

  涵养情怀 黎乡茶脉绵长

  民间流传这样一个传说:从前,黎乡百姓垦荒耕种或进山狩猎,口干舌燥之时,则采摘山坡上小树的嫩叶含在嘴里咀嚼,能生津止渴且无疲劳感。后来,大家将这些嫩叶采摘回去烘焙、揉搓、烤干,用热水冲泡后饮用,不仅清醇爽口,还具有消除腹胀、治愈消化不良和祛火降燥之神奇功效,此后,当地黎族同胞便把这种树当成神树加以保护,并移种到所居住的山寨周围。相传,美丽的黎族“鹿回头”传说,男主人公曾为了寻药治疗心爱的姑娘常年腹胀消化不良的病症,从三亚翻山越岭到白沙,带回“神药”给姑娘冲泡饮用,最终治愈了姑娘的顽疾。

  “黎家姑娘天天去采茶,小手采茶快又快,一早摘一篮,一天摘一担,天天晒太阳,天天去采茶;黎家姑娘,不怕太阳大,早晨去采茶,不怕天下雨;黎家姑娘,不怕天下霜,开心去采茶,不怕天变冷。”一首《采茶歌》民谣,唤醒了70万年前的一场陨石记忆。“采茶的时候,都会听到一些民歌山歌。感觉很有意思,学起来又朗朗上口,慢慢就都学会唱了。”符春江和姐妹们一边采茶、一边哼唱着茶园里流行的小调民谣。

  70万年前,一颗陨石划破星空,落入白沙农场境内,成为迄今为止我国发现的第一个陨石坑。经科学家采用x衍射方法测定,陨石坑中冲击角砾岩岩石的矿物质相当丰富,一块小小的陨石样品检测出48种矿物质。方圆10公里的陨石坑,孕育了“陨石坑上的茶叶”的独有品质和独特风味。“这是一棵有着380年树龄的古茶树。”五里路有机茶园负责人王见君指着一棵盘根错节的古茶树说道,白沙境内茶树种植历史可谓悠久。

  白沙茶产业真正进入规模化、标准化精细加工生产,要从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算起。据记载,20世纪50年代中期,白沙农场建立后就开始了垦荒种茶,起初种植的茶树品种主要为海南本地品种。截至目前,茶园规模已达10250.7亩,主要品种包括海南大叶、云南大叶、福鼎大叶、奇兰、水仙、福云6号等。

  如今,白沙绿茶闻名遐迩,远销海内外。20世纪60年代起,风靡海南、广东等地。丰富的黎苗文化点缀,“陨石坑上的茶叶”这篇文章越做越大,产品创新不断涌现,产业升级行稳致远,产能提质持续放大,“茶”已然成为烙印在增进民生福祉、乡村全面振兴之上的一个鲜活符号。

  绿色颜值 创特色“金饭碗”

  五里路有机茶、方香村茶、陨坑茶、薄纱茶、白沙绿茶等佳茗广受好评,为白沙现代茶产业体系的构建打下良好基础,也是加快建设生态美产业兴百姓富的“两山”实践创新基地的重要抓手。据统计,全县共有经营白沙茶的企业、合作社及小作坊等14家,茶叶销售商8家。

  作为最早一批种植有机茶的企业,海南白沙绿碧峰茶业有限公司从一开始就定位小而精、小而特的茶产业发展格局。2014年开始茶树种植以来,已经有280亩茶园,主要种植品种为福鼎大白,年产达3万斤。“上个世纪七十年代开始,父母上山砍柴时,都会采一些叶子回来制作保存,用开水冲泡以招待客人。”海南白沙绿碧峰茶业有限公司负责人吴勇说,这是他对白沙茶的童真印象和情结。

  经过多年积累,吴勇打造了方香村有机茶品牌。目前,该企业就近灵活务工97人,全年用工不少于1万人次,每天务工收入在100元至150元之间。“都是附近的村民在这里务工,可以为农户增加一份收入,也为乡村振兴贡献我们企业力量。”谈及白沙茶产业如何做大做强,吴勇表示,坚持生态本底把产品内质做好,走高端精品的发展道路,在这一点上,他信心满满。

图片

茶农在白沙农场峨皇岭薄沙茶基地采茶。

  白沙农场集团党委书记、董事长周怀胜算了一笔账:目前,白沙农场集团茶青采购价为12元/公斤,按照亩产500斤测算,茶青亩产值收入达3000元。近年来,白沙农场集团采用“公司+农户”合作模式,与307户农户建立合作关系,通过利益导向机制,茶产业这把“火”越烧越旺。此外,白沙农场集团茶园提供稳定务工岗位300个,全年就近灵活务工超过1000人次。

  当前,白沙茶产业提升行动正在部署实施,力争用3年时间,把白沙建设成为省内外知名的茶叶生产、加工、文化和旅游重要基地,实现茶企、茶农、消费者多方共赢;到2025年,茶园总面积达到2万亩,茶叶产值1.5亿元以上。同时,制定系列茶团体标准、培育特色优质品种、建设标准茶园、推广绿色技术、加强人才培养引进、推进“茶文化+”融合等任务目标历历可见、久久为功。

  近年来,白沙积极深入探索“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路径转化,守牢生态本底,推动绿色崛起,以茶为名片的生态产品价值实现路径越走越宽。茶产业茁壮健康成长的背后,科技生产力同样在“唱主角”。

  名牌创造 插上科技翅膀

  在进入茶杯冲泡之前,茶叶需要经过晒青、晾青、做青、杀青、揉捻、烘焙、贮藏等7道复杂工序。传统制茶工艺难以解决诸如杀青不均、火候不匀、条形不整等标准化生产问题,科技创新迫在眉睫。

  2017年,集旅游观光一体化的茶叶加工车间——茶博园,正式落地。该项目采用“企业投入+政府支持”模式,投资规模近1亿元,占地面积达97亩,其中茶叶加工厂占地面积10亩,建筑面积1万平米。目前,茶叶加工厂已投产,茶青年加工量可实现600吨,日加工量可达2万斤峰值。

  白沙农场集团定制引进中国茶叶研究所与湖南湘峰公司联合研制的全自动茶叶加工设备,实现了杀青、揉捻、烘焙、贮藏等重要制茶工序的标准化生产,为白沙茶综合实力的整体提升插上了科技的翅膀。

  在生产车间内,有白沙绿茶和白沙红茶2条自动化生产线。杀青后的茶叶,经过传送带自动到达揉捻机,完成揉捻之后便自动进入烘焙流程,最后进入恒温储存仓库。工作人员只需要预先对机器设备进行程序设定,包括时间、温度、力道等数值,就可以实现茶叶自动化可控化标准化生产。

  “有效弥补了传统工艺生产的短板,对我们薄纱茶品质整体提升、薄纱茶品牌带来良好的口碑。”海南白沙陨石坑茶业有限公司薄纱茶加工厂厂长周益俊表示,生产效率大幅度提升,就意味着经济效益也跟着水涨船高,科技创新成果转化真可谓驱动白沙茶产业发展的加速器。

  茶园管理上的科技含量,几乎决定了茶叶的源头品质。“有机茶要执行有机农业的管理理念,我们严格土壤、施肥、防病虫害等管理,要符合有机茶认证的标准。”吴勇表示,陨石坑内能种植有机茶的土地十分珍稀,茶产业用地做到科学管理和利用,就能实现土地资源效益最大化。

  白沙茶因主产区位于陨石坑范围内,吸收了陨石带来的特殊微量元素,形成了独具一格的味道,成为驰名全国的白沙绿茶品牌。如今,方香村、五里路、薄纱茶、陨坑茶等白沙茶品牌相映成辉,生态孕育特色,科技创造名牌,“生态+”正在升级加温。

  生态密码 造农业综合体

  践行“两山”理念,增进民生福祉,建立健全经济、生态和社会三大效益协同提高的综合农业体系,推进生态保护和民生保障相协调——以茶旅融合为支点的“茶+”现代产业体系,应运而生。

图片

白沙五里路种植专业合作社茶叶种植基地。

  位于白沙农场牙叉五队的五里路有机茶园,因茶园距离陨石撞击点2.5公里,故得名五里路,是茶旅融合的一张名片。十四年来,五里路有机茶园不断探索发展,不但有约300亩茶园,还种上了荔枝、龙眼、芒果等热带特色水果,为市民游客采摘体验添一份乐趣。此外,作为四椰级乡村旅游点,五里路茶叶主题共享农庄内,还有民族特色美食,以及风情别样的高脚屋民宿,茶旅融合欣欣向荣。

  “我们走三产融合的道路,做大休闲旅游,让更多的游客来这里吃住玩游乐行购,同时通过农旅结合,带动周边乡村的农产品实现畅销。”五里路有机茶园负责人王见君表示,立足生态有机农业,产业融合将越来越出色。

  位于新高峰村旁的白沙农场集团茶博园,也正在布局茶产品的产业链延伸。“茶博园内含知茶园、香茶廊、茶博览馆等设施,我们将种好上百种茶品种,收集黎族民间茶杯、制茶石磨等茶文化,做好旅游文章。”周怀胜介绍,未来,茶博园将打造成为集旅游观光、茶艺表演、科学普及、茶道文化等为一体的“网红点”“打卡点”。

  随着“一带三圈四区”产业空间布局,即邦什公路白沙核心产业带“一带”,牙叉旅游服务圈、邦溪新型产业圈、七坊国际高端疗养养生圈“三圈”,西部轻工旅游综合产业区、中部生态旅游综合产业区、东部热带高效农业综合产业区、中南部生态保护和生态服务产业区“四区”的不断推进,以茶为媒的茶生态产业升级快速融入高质量发展。同时,生态绿心和生态廊道的生态空间布局,包括松涛水库一个重要水体,马域岭、白石岭、斧头岭、红卖岭等15个重要山体、5个自然保护区、3个森林公园和1个地质公园的“生态绿心”,以及包括南渡江、珠碧江、石碌河3条生态水系廊道,结合县域内自然山体的景观、高程、坡度及连续紧密性等划定的11条自然山脊廊道以及重要交通廊道的“生态廊道”,也给热带高效农业现代体系的搭建提供了生态密码。

  值得一提的是,茶园在生态系统中同样扮演重要角色。研究表明,茶树丛通过根系分泌物释放出有机碳,其含量相当于被吸收的二氧化碳的5.9—8.6%,总体而言,茶树植物吸收了其生物量中同化大气中二氧化碳的50.8%。由此,茶树对碳循环和碳固定的作用可以说功不可没。可以断言,茶园已然成为创建“两山银行”的生态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