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南省农业农村厅 助农商城
您当前位置:首页> 新闻 >  乡村典型

海南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师生解码凤会村“‘三驱联动”模式

   来源:海南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时间:2025-07-17 15:23:03

“振乡村·正青春”:以水为脉、以文铸魂、以产筑基

——海师马院师生解码凤会村“‘三驱联动”模式

文昌凤会村,正在焕然蝶变,悄然成为万众瞩目的焦点。曾经这里水系杂乱、发展滞后,如今,水美地肥、产业兴旺、文化繁荣,走出了一条独具特色的乡村振兴之路。

2025年7月8日,海南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薪火相传・青春领航”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团队在霍知节老师带领下走进文昌市会文镇凤会村,共同探索凤会村以“水”为脉,以“文”为魂,以“产”为基的振兴新范式。

调研团队与凤会村村书记林健乐合影

治水攻坚破局:重构生态基底,激活“水动能”

凤会村过去的水系状况,老辈村民们记忆犹新,糟糕的水环境不仅影响生活质量,更制约了发展脚步。转机始于水系连通及农村水系统综合整治工程。乡村振兴工作队成为了这场 “治水战役” 的主力军,他们挨家挨户敲开村民家门,耐心讲解政策用真诚化解疑虑做通群众的思想工作。工作队为了顺利推进工程,细致登记河道周边的青苗,承诺 “先施工,后补偿”,用担当打消村民的顾虑。

如今,凤会村的河道清澈见底,两岸绿树成荫。环境蜕变引得游子归巢声名远播,终成“水美凤会”四字最生动的注脚。

依靠水系的种植的“薏糯”水稻

凤会村村口牌坊

产业振兴筑基:传统技艺 “破圈”,打造“特色 IP ”

产业是乡村振兴的根基。糖贡,这门传承百年的传统手艺,曾是村民家中的 “家常活计”,现已从小作坊迈向标准化生产。村委会深谙 “酒香也怕巷子深”,积极对接央视、新华社、海南日报等主流媒体,让糖贡的香甜飘向更远的地方。村集体公司还注册了统一商标,设计专属包装,引导村民严守卫生与品质关,这道传统美食在创新中焕发新生。

村集体公司注册的商标

糖贡产品包装

文化铸魂:深挖乡愁基因,构建“情感共鸣场”

凤会村不仅有美景与产业,更有深厚的文化底蕴。信封饼的故事,藏着侨乡的牵挂与温情。清末民国初期,众多海南籍年轻人远下南洋谋生,因不识文字,便将椰香薄饼做成信封模样,托老乡带回故乡。母亲尝到熟悉的味道,便知儿女平安。这份跨越山海的思念,让信封饼成为平安吉祥的象征,至今仍是逢年过节招待亲朋的佳品。

凤会村“信封饼”文化

村书记林健乐讲述侨乡文化

场景革命:农文旅业态融合,构建“体验式消费生态”

对于凤会村的未来,村书记林健乐信心满满。目前,村里已建成研学拓展基地,可承接学校及团队开展社会实践、农耕体验、非遗文化传承等特色研学活动。同时,房车露营基地、生态采摘园等配套项目陆续投入运营,进一步夯实了乡村旅游产业基础,为乡村振兴注入新活力。林书记描绘下一步蓝图:让河道化身灵动乐园,引客亲水逐波;让老屋蝶变诗意民宿,留住乡愁的味道。

“凤会谷”研学基地效果图

从治水兴村到产业强村,从文化润村到旅游活村,凤会村的振兴之路,是乡村蝶变的生动缩影。实践证明,只要找准方向干群同心,乡村就能焕发新生机、绘就新图景。调研团将推广“凤会模式”,以青年智慧赋能产业升级,为乡村振兴注入强劲青春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