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振乡村·正青春”:艺韵芳园绘新篇
——海师马院学子赴海口芳园村解码“三方共建”路
把“思政小课堂”搬进“社会大舞台”。海南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携手海南开放大学,组织思政专业师生深入田间地头,在“遇见乡村·遇见美好”中打造沉浸式“行走思政课”;以“振兴村·正青春”为载体,开展理论宣讲与乡村振兴行动,让青年智慧在沃土上落地生根。
2025年7月6日,在霍知节、王卫星老师带领下,调研团队走进海口市演丰镇芳园村开展专项调研。团队以“三方共建”机制为支点,挖掘红色文化基因,激活特色种植优势,在艺术赋能中寻找村落复兴的“青春解法”。
马克思主义学院师生团队与村干部合影
空屋变金屋的民宿集群共建密码
昔日芳园村,空置老屋连片:墙颓瓦落隐患丛生,村民有心盘活却无经济实力、更无破局之方。客源未至、民宿难兴之际,“得让闲置资源活起来!”为破局,于是,村里创新推出“企业出智、村民出房、村集体出地”共建模式,企业垫资改造、包管运营;村民把老宅折股,坐收租金再进民宿上班;村集体以土地作价,按股分红。三方共建把闲置老屋变成了活钱景。“我们打造了多样风格的民宿,有游客住过拍视频发抖音,好多人点赞呢!”讲解员笑着说。后续村里要将民宿周边变成“可逛、可玩、可学”的沉浸式乐园,持续加码吸引力。
“单一种植”到“全链增值”的产业转型跃迁
昔日芳园村,水果摘下即卖,收入微薄。如今,村里要把果园“翻转”成乐园,采摘步道、加工手作坊依次落地,让种植基地摇身变为可游可购的“网红打卡地”。调研发现,水果经济串联成为“甜蜜旅程”:上午入园摘燕窝果、火龙果、栽秧插稻,午后手作工坊学做水果或甜品,傍晚在果园咖啡馆吹风小憩,夜里躺进艺术民宿数星星,一条闭环式文旅动线正逐步成型。
“红色记忆”到“育人基地”创新传承革命文化
过去,芳园村的红色记忆只靠老人口口相传,既无系统梳理,也无专有展厅。年轻人眼里,红色历史已如隔岸灯火,大有渐行渐远之势。“根不能丢!”的这份执念,村里对红色资源进行“抢救式”升级:旧仓库改成沉浸式展馆,老物件配上光影叙事,革命故事被拍成微电影,还增设互动打卡点。如今,“芳园红色文化园”早已升级为乡旅的“红色磁场”,游客必修的一堂沉浸式历史课堂,讲解员清亮的嗓音里写满了文化振兴的底气与骄傲。
马克思主义学院师生团队与讲解员交流
青春赋能解锁乡村振兴的可持续发展密码
展望未来,讲解员眼里有光:盼更多大学生把脚步和灵感带进村子,与村民、企业头脑风暴;盼一个一眼即识的文创IP把芳园故事带向远方;更盼搭起与青年共创共享的舞台,让青春动能成为乡村振兴的“续航电池”。调研凝练成方案,芳园经验将带回实验室二次发酵。我们愿以青春为笔,为村庄破题续篇,让这座艺术村在振兴长卷上泼洒更夺目的色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