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南省乡村振兴局 助农商城
您当前位置:首页> 典型 >  人物榜

洪良琼:三亚非遗“麦田”的守望者

   来源:南海网   时间:2022-01-12 19:48:00

  编者按:

  沉浸在手工艺的世界里,细细打磨技艺、淬炼心性,用“美”回报时光与岁月,这是一份幸运,更是一种选择。新海南客户端、南海网、南国都市报联合中共三亚市吉阳区委宣传部推出《匠人·匠心》专题,将挖掘生活在三亚市吉阳区的传统手工艺人及其精湛技艺,相信通过他们的故事,不仅能邂逅工艺之美,也能遇见那份隐藏的匠人之心。

  “这些年,我接触到许多非遗项目。我喜欢那些原始、纯朴的东西及元素,它们就像是被时光悄悄摘下,遗忘或流传在民间。”80后文艺女青年洪良琼,是一名地地道道的黎族人,曾在重庆上大学,毕业后回到三亚,用13年时间执着守望家乡传统文化。

  2008年起,洪良琼和一群志同道合的伙伴们在工作之余背着行囊、走村串寨,寻找本土民间艺人。他们通过讲述被边缘化和被遗忘的本土传统技艺、语言、歌谣等背后的故事,呼唤更多人关注和保护逐渐被遗忘的本土优秀传统文化。

  13年来,洪良琼和她的团队遍访三亚市乃至岛内数十个乡村,用镜头和文字挖掘、记录一个又一个近乎固执的坚守故事,并通过培训的方式帮助村民重拾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为三亚美丽乡村的建设注入文化内涵,让文化再次落地生根。

  守望和推动,都十分艰难,“我们就像蒲公英的种子,在漂泊中传播着非遗文化,但这件事我会一直坚持做下去。”

  苗绣培训现场。专访者本人 供图

  缘分——

  两个志同道合之人走到一起

  19岁那年,洪良琼成为村里的骄傲,远赴他乡上大学,就读重庆工商大学旅游管理专业。2006年,毕业后囿于父母的关切,毅然回到家乡就业,做到了三亚本土五星级酒店的中高层岗位。很多人会问,旅游管理专业怎么就跟“非遗”文化有了交集?这里不得不提到一个人,那就是洪良琼的爱人符天志。

  符天志和洪良琼一样,都是黎族儿女,正因如此,两人有着同样的爱好——喜欢琢磨黎族传统文化。2008年,洪良琼被好友拉进了一个学习黎文的QQ群,群里经常会探讨一些黎族传统文化的传承和保护的问题,这或许是改变洪良琼往后人生轨迹的关键一步。

  当时的“群主”便是符天志,三亚一所学校的音乐老师,他和几个志同道合的朋友经常自掏腰包发起线下文化交流会,因为费用有限,交流会的场所自然也很随机:群友的餐馆、咖啡厅、冷饮店等,人少的时候几把椅子就能完成一次深度交流。

  “那个夏天,我第一次参加学习黎族文字的交流会,觉得很不可思议,竟然有一群人在做一件看似不起眼,却很了不起的事情。”洪良琼说,她了解并且深爱自己的民族和文化,随着社会的发展进步,黎族传统技艺、文化正逐渐消失或边缘化,她觉得非常惋惜,希望源远流长的文化能得到保护和传承。

  网络一线牵,志趣很投缘。符天志和洪良琼两人从网友变成了朋友,工作之余符天志会组织群友下村采风调研,去到三亚吉阳区乃至海南其他市县最偏远的黎族村落,走村串寨寻传统手艺人、非遗传承人,挖掘黎族传统文化,当时还没有智能手机、单反相机,一支录音笔和一个本子便是他的采风设备。

  洪良琼也加入了“寻根”队伍,跋山涉水、寻根问祖,在寻访的过程中,她看到了儿时熟悉的黎族传统技艺、听到了原汁原味的黎族歌曲、看到了或粗犷或激昂的黎族舞蹈,也更加坚信了做这件事情是有意义的。

  “好看的皮囊千篇一律,有趣的灵魂才能万里挑一。能够达到深入灵魂的沟通,才能见证爱情的纯粹与真诚。”就这样,洪良琼、符天志这两个志趣相投的灵魂碰到一起,从朋友变成了恋人,2009年两人步入了婚姻的殿堂。

  洪良琼是一名地地道道的黎族人。记者 刘丽萍 摄

  坚守——

  努力做好文化挖掘和传承

  洪良琼身上有一股韧劲,开始了一件事,不会轻言放弃。自2008年起,她和爱人符天志一边做好本职工作,一边坚持在“非遗”这片“麦田”耕耘,他们的“寻根”队伍从最初的几个人到后来更多的人,他们也会协助三亚相关职能部门搜集、记录并汇报一些非遗项目。

  2018年,洪良琼做了一个决定,放弃本职工作,成立三亚黎赛文化传播有限公司,专注本土“非遗”文化的挖掘和传承,公司的办公地点就在吉阳区迎宾路。说干就干,注册公司、招收员工、对接项目……凭借着10年的摸索沉淀,她把工作干得有声有色。

  这些年,她和团队始终致力于海南本土民族文化的收集整理和推广,涉及民间故事、民间歌谣、谚语、谜语及各类民俗活动,涵盖生产、生活、祈福等,还经常协助三亚市群众艺术馆及非遗保护中心对黎族钱铃双刀棍棒舞、竹编藤编技艺等项目开展系列调研工作并协助三亚“非遗”申报事宜。

  洪良琼和团队在吉阳区博后村开展培训。专访者本人 供图

  洪良琼还主动发挥团队的专业策划能力,多次在吉阳区等美丽乡村组织黎语、黎文、黎锦、黎陶、黎族传统乐器、黎族歌舞等内容培训,真正让黎族传统文化落地生根。创作各种黎族元素的文艺节目及演出活动,组织团队参加岛内外的各类演出比赛活动,斩获了不少的荣誉。

  其团队还专注音乐创作,先后推出的《相聚三月三》《同年不亲乜人亲》《丰收歌》《客从远方来》《飞鸟飞》《一杯黎家山栏酒》等数十首黎族歌曲深受大众喜爱。其中《相聚三月三》被海南省委宣传部评为海南省“五个一”优秀精神产品奖,同时获得海南方言歌曲创作大赛优秀奖;《丰收歌》获得第二届海南省艺术节“群星奖”,同时获得海南省第五届少数民族文艺汇演三等奖;《客从远方来》获得2021年海南省少数民族文化“七个一”作品三等奖。

  洪良琼和团队小伙伴探讨工作中。记者 刘丽萍 摄

  怀着“帮助他人,成就自己”的理念,洪良琼的团队和客户之间的关系,从单纯的甲方乙方,变为真正为客户提升价值的团队。

  2019年年初,洪良琼首次在吉阳区博后村这个纯黎族村落举行村民素质提升与民族文化传承培训,除了文明礼仪的培训外,黎语、黎文、黎锦、黎陶、黎族传统乐器、黎族歌舞等课程内容更是精中求精,但一开始并不受村民欢迎,每次来上课的村民零零散散,直到辖区的五星级酒店、景区进村高薪招了一批黎族传统技艺及文艺表演者,村民才开始意识到培训的“价值”,纷纷希望加入培训队伍。

  洪良琼曾深入吉阳区博后村开展培训获得一致好评。专访者本人 供图

  就这样,洪良琼成了博后村的“红人”,走到哪都能得到村民的一片好评,她的培训课也从门可罗雀到门庭若市,先后走进了吉阳区红花村、罗蓬村等美丽乡村,为吉阳区“一村一品”美丽乡村的建设注入了文化动能。

  梦想——

  黎族传统文化在世界舞台大放异彩

  回望过去十余年,洪良琼把对黎族传统文化的痴情揉进了漫漫时光里。她说,“这个过程就像喝茶,要慢慢回味,才能品出它的真谛来。”沉也是茶,浮也是茶。在手掌与时间的温度里,洪良琼始终像茶一样对待这份事业。

  在很多人眼里,她身上有一股匠人的劲,执着、努力、沉静。谈起对未来的憧憬,眼里还有光,“我不是匠人,但黎族传统文化里有很多出色的‘匠人’,你说它们是习俗也好,是技艺也罢,是文化和艺术也行,但归根到底,它们其实就是生活本身。像我们割舍不去的乡音、乡情,像流行在民间的歌曲、舞蹈、乐器……靠近它们,我心底会涌动出一种热忱。”

  在洪良琼和团队记录的“非遗”项目中,有渐渐远去的音色清幽婉转的鼻萧发声,有默默无语的颜色古朴的泥陶,有不为人知的传统文化动人心魄的魅力。

  “我会努力做好这件事,把黎族传统文化发扬光大,我把它当作我的责任所在。”洪良琼说,最好的传承就是将它运用到现实生活中,而不是纸上谈兵,希望有更多人把黎族文化当作精品进行深度开发,做大、做强黎族文化产业,让它成为品牌走上世界的舞台。

  (新海南客户端、南海网、南国都市报记者 刘丽萍)